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纳米材料 | 第11页 |
2.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11-12页 |
·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 | 第11页 |
·纳米材料的体积效应 | 第11-12页 |
·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 | 第12页 |
3 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12-14页 |
·纳米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纳米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4 纳米材料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第14-15页 |
·纳米技术在陶瓷领域的应用 | 第14页 |
·纳米技术在微电子学的应用 | 第14页 |
·纳米技术在光电领域的应用 | 第14页 |
·纳米技术在化工领域的应用 | 第14-15页 |
5 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15-17页 |
·磁性纳米颗粒 | 第15页 |
·靶向载药系统 | 第15-16页 |
·靶向基因治疗 | 第16页 |
·恶性肿瘤的热疗 | 第16-17页 |
·磁共振的图像增强剂 | 第17页 |
6 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 | 第17-19页 |
·毒性效应 | 第17-18页 |
·纳米颗粒产生毒性效应的机制 | 第18页 |
·纳米颗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 第18-19页 |
7 安全性评价的意义 | 第19页 |
8 常用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9-22页 |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se,ROS) | 第19-20页 |
·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 | 第20页 |
·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 | 第20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 | 第20-21页 |
·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 | 第21页 |
·彗星实验 | 第21-22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实验受试细胞和纳米材料 | 第22页 |
·化学试剂 | 第22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2页 |
·主要溶液 | 第22-2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Hela细胞暴露纳米Fe_3O_4方法 | 第24页 |
·细胞活力(MTT)测定方法 | 第24页 |
·细胞内ROS检测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细胞内GSH检测实验方法 | 第25页 |
·细胞内MDA含量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细胞内SOD含量测定方法 | 第26页 |
·细胞内DPC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彗星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第29-30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30-38页 |
1 染毒12H的HELA细胞形态观察 | 第30-31页 |
2 细胞活力(MTT)测定实验 | 第31页 |
3 细胞内ROS测定实验 | 第31-33页 |
4 细胞内GSH测定实验 | 第33页 |
5 细胞内MDA含量测定实验 | 第33-34页 |
6 细胞内SOD含量测定实验 | 第34-35页 |
7 细胞内DPC测定实验 | 第35页 |
8 彗星实验 | 第35-37页 |
9 结论 | 第37-38页 |
四.讨论 | 第38-41页 |
1 活性氧的生物学意义 | 第38页 |
2 丙二醛与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38页 |
3 活性氧与DNA损伤 | 第38-39页 |
4 纳米FE_3O_4的生物安全性 | 第39-40页 |
5 下一步计划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