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4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静电纺丝技术简介 | 第14-17页 |
·发展历史 | 第14页 |
·静电纺丝原理 | 第14-15页 |
·系统和纺丝参数的选择 | 第15-16页 |
·静电纺丝装置的设计 | 第16-17页 |
·介孔二氧化硅物质 | 第17-22页 |
·介孔材料的主要特征 | 第17页 |
·介孔材料的合成 | 第17-18页 |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机理 | 第18-19页 |
·介孔材料的形成路线 | 第19-21页 |
·介孔二氧化硅的静电纺丝制备 | 第21-22页 |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杂化复合体 | 第22-28页 |
·介孔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纳米粒子杂化复合体 | 第22-24页 |
·介孔二氧化硅核壳结构复合体 | 第24-27页 |
·介孔二氧化硅/酶生物杂化复合体 | 第27-28页 |
·纳米复合纤维的静电纺丝制备 | 第28-32页 |
·纳米金属氧化物的静电纺丝制备 | 第28-29页 |
·金属氧化物(硫化物)/高分子复合纤维的静电纺丝制备 | 第29-30页 |
·导电聚合物的静电纺丝制备 | 第30页 |
·纳米金属粒子复合纤维的静电纺丝制备 | 第30-32页 |
·电纺纤维的形貌控制 | 第32-36页 |
·无机盐的影响 | 第32-33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33页 |
·多孔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33-36页 |
·电纺纤维的应用 | 第36-40页 |
·过滤材料 | 第36页 |
·催化剂 | 第36页 |
·生物医学材料 | 第36-38页 |
·药物缓释材料 | 第38-39页 |
·防护服 | 第39页 |
·导电材料和光敏传感器 | 第39-40页 |
·生物传感器 | 第40-42页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42-44页 |
第二章 纳米介孔二氧化硅纤维的静电纺丝制备 | 第44-62页 |
·引言 | 第44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分析测试与表征 | 第46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6-60页 |
·硅溶胶配方的确定和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46-50页 |
·溶剂蒸发诱导自组装(EISA)对介孔组装的影响 | 第50-54页 |
·电纺参数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 第54-56页 |
·介孔硅纤维的红外表征 | 第56页 |
·电纺纤维的热重分析 | 第56-57页 |
·介孔二氧化硅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57-59页 |
·电纺二氧化硅纤维介孔分布和形态的透射电镜分析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H_2O_2氧化萃取模板法制备SiO_2支撑聚乙烯吡咯烷酮介孔纤维 | 第62-74页 |
·引言 | 第62页 |
·实验部分 | 第62-65页 |
·实验试剂 | 第62-63页 |
·主要仪器 | 第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5页 |
·分析测试与表征 | 第65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5-73页 |
·H_2O_2氧化降解有机模板剂的机理探讨 | 第65-66页 |
·二氧化硅纤维和二氧化硅骨架支撑PVP纤维的结构热解析 | 第66-68页 |
·二氧化硅纤维和二氧化硅骨架支撑PVP纤维的织态结构分析 | 第68-71页 |
·蒸汽老化处理对二氧化硅骨架支撑PVP纤维形貌的影响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纳米银粒子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纤维带的制备、表征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催化降解研究 | 第74-89页 |
·引言 | 第74-75页 |
·实验部分 | 第75-78页 |
·实验试剂和原料 | 第75页 |
·主要仪器 | 第75-76页 |
·实验步骤 | 第76-77页 |
·分析和表征 | 第77-78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78-87页 |
·介孔氧化硅/纳米银粒子复合纤维带的形貌分析 | 第78-79页 |
·介孔氧化硅/纳米银粒子复合纤维带的XRD、TEM、EDS分析 | 第79-81页 |
·不同掺杂量的复合纤维带的热还原进程 | 第81-84页 |
·介孔氧化硅/银纳米粒子复合纤维带的催化性能 | 第84-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纳米银粒子掺杂介孔SiO_2复合纤维带的电化学活性初步研究 | 第89-103页 |
·引言 | 第89-90页 |
·实验部分 | 第90-93页 |
·主要试剂和原料 | 第90-91页 |
·主要仪器 | 第91页 |
·棒状SBA-15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91-92页 |
·纳米银掺杂棒状SBA-15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92页 |
·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92-93页 |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第93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9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1页 |
·银掺杂棒状SBA-15分子筛的物性表征 | 第93-95页 |
·SBA-15/GCE、Ag-SBA-15/GCE、F/GCE、R/GCE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95-99页 |
·F/GOx/GCE、R/GOx/GCE和R/Cyt C/GCE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介孔SiO_2@Au核壳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的电化学活性研究 | 第103-131页 |
·前言 | 第103-104页 |
·实验部分 | 第104-108页 |
·主要试剂和原料 | 第104-105页 |
·主要仪器 | 第105页 |
·SiO_2@Au核壳复合纤维的制备 | 第105-107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107-10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29页 |
·纳米金修饰的二氧化硅纤维的形貌表征 | 第108-110页 |
·前处理工艺对纳米金粒子在二氧化硅纤维表面分布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R值对金壳层厚度和形貌的影响 | 第112-121页 |
·K金还原法制备SiO_2@Au核壳复合纤维 | 第121-124页 |
·超声处理对SiO_2@Au核壳复合纤维形貌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不同方法制备的GOX生物传感器的伏安特性曲线 | 第125-127页 |
·SiO_2@Au核壳复合纤维的生物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127-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课题延伸 | 第131-135页 |
·全文总结 | 第131-133页 |
·课题延伸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8页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情况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