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串通法律规则的司法适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恶意串通法律规则的司法困境 | 第15-25页 |
第一节 恶意串通法律规则的司法现状 | 第15-18页 |
一 恶意串通认定困难 | 第15页 |
二 事实认定方式多样 | 第15-16页 |
三 法律适用依据不一 | 第16-17页 |
四 裁判结果大相径庭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恶意串通法律规则的适用争议 | 第18-25页 |
一 适用对象的争议 | 第18-21页 |
二 适用条件的争议 | 第21-23页 |
三 适用方法的争议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恶意串通法律规则的适用对象 | 第25-37页 |
第一节 恶意串通法律规则的适用主体 | 第25-28页 |
一 行为主体的适用范围 | 第25-27页 |
二 受害主体的适用范围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恶意串通法律规则的适用前提 | 第28-32页 |
一 须以真实的意思表示为前提 | 第28-29页 |
二 须以违反公序良俗为前提 | 第29-31页 |
三 须以诉讼的提起为前提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恶意串通法律规则的适用情形 | 第32-37页 |
一 恶意串通实施欺诈 | 第32-33页 |
二 恶意串通多重转让 | 第33-34页 |
三 恶意串通无权处分 | 第34页 |
四 恶意串通规避法律 | 第34-35页 |
五 恶意串通逃避债务 | 第35-36页 |
六 恶意串通滥用代理权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恶意串通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恶意串通法律规则的构成要件 | 第37-38页 |
一 须行为人双方主观上具有恶意 | 第37页 |
二 须行为人双方主观上具有通谋 | 第37-38页 |
三 须行为人以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 | 第38页 |
第二节 恶意串通法律规则的排除要件 | 第38-40页 |
一 单方法律行为的排除 | 第38-39页 |
二 通谋虚假行为的排除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恶意串通法律规则的期限要件 | 第40-46页 |
一 恶意串通法律行为的本质 | 第40-43页 |
二 请求确认无效的权利性质 | 第43-44页 |
三 请求确认无效的权利期限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恶意串通法律规则的适用方法 | 第46-55页 |
第一节 案件事实的事实推定 | 第46-49页 |
一 事实推定的适用前提 | 第46-47页 |
二 事实推定的适用顺序 | 第47-48页 |
三 事实推定的适用要求 | 第48-49页 |
第二节 证明标准的适当降低 | 第49-55页 |
一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困境 | 第50-51页 |
二 适当降低证明标准的理由 | 第51-52页 |
三 高度盖然性标准的可行性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