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海绵城市与LID | 第11页 |
1.3.2 生物滞留池技术 | 第11-14页 |
1.3.3 屋面径流污染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1 屋面径流特征 | 第15页 |
1.4.2 生物滞留柱对蓄集的屋面径流净化效应 | 第15页 |
1.4.3 生物滞留池对屋面径流水质和水量控制研究 | 第15页 |
1.5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2页 |
2.1 研究区域基础资料 | 第18-20页 |
2.1.1 研究区域下垫面概况 | 第18页 |
2.1.2 土壤特征分析 | 第18-19页 |
2.1.3 屋面基础资料 | 第19-20页 |
2.2 天津市降雨特征 | 第20-21页 |
2.3 研究区域LID措施现状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生物滞留柱对蓄集的屋面径流的水质控制研究 | 第22-37页 |
3.1 屋面径流的采集与检测 | 第22-23页 |
3.1.1 采样与保存方法 | 第22页 |
3.1.2 水样检测 | 第22-23页 |
3.2 屋面径流特征分析 | 第23-27页 |
3.2.1 降雨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3.2.2 屋面径流量特征分析 | 第24页 |
3.2.3 屋面径流水质特征分析 | 第24-26页 |
3.2.4 蓄集的屋面径流水质变化特征 | 第26-27页 |
3.3 生物滞留柱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3.3.1 填料的选择 | 第27页 |
3.3.2 植物的选择 | 第27-28页 |
3.3.3 生物滞留柱的设计 | 第28-29页 |
3.3.4 实验操作与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3.4 生物滞留柱对蓄集的屋面径流的水质控制 | 第30-35页 |
3.4.1 植物对生物滞留柱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30-32页 |
3.4.2 结构对生物滞留柱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32-34页 |
3.4.3 重金属在生物滞留柱土壤中的分布 | 第34-35页 |
3.5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生物滞留池对屋面径流水量和水质的控制研究 | 第37-58页 |
4.1 屋面径流特征分析 | 第37-43页 |
4.1.1 屋面径流的采集与检测 | 第37-38页 |
4.1.2 降雨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4.1.3 屋面径流量特征分析 | 第39-40页 |
4.1.4 屋面径流水质特征分析 | 第40-43页 |
4.2 生物滞留池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43-46页 |
4.2.1 土壤层高度 | 第43页 |
4.2.2 进水方式 | 第43-44页 |
4.2.3 生物滞留池的设计 | 第44-45页 |
4.2.4 实验操作与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4.3 生物滞留池对屋面径流量的控制 | 第46-48页 |
4.3.1 土壤层高度和进水方式对出水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2 实验间隔对生物滞留池出流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生物滞留池对屋面径流水质的控制 | 第48-56页 |
4.4.1 生物滞留池水质特征 | 第48-54页 |
4.4.2 生物滞留池净化效率 | 第54-56页 |
4.5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