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铜与有机小分子联合催化体系 | 第11-27页 |
1.2.1 铜与手性胺联合催化体系 | 第12-20页 |
1.2.2 铜与手性Br(?)nsted酸联合催化体系 | 第20-23页 |
1.2.3 铜与手性Br(?)gnsted碱联合催化体系 | 第23-25页 |
1.2.4 铜与Lewis碱联合催化体系 | 第25-27页 |
1.3 总结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6页 |
第二章 铜和手性Br(?)nsted碱协同催化的不对称炔丙基化/氢胺化串联反应 | 第36-66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6-39页 |
2.1.1 铜催化的杂原子亲核试剂的不对称炔丙基取代反应 | 第36-37页 |
2.1.2 铜催化的碳亲核试剂的不对称炔丙基取代反应 | 第37-39页 |
2.2 课题设想 | 第39-41页 |
2.3 反应条件优化 | 第41-44页 |
2.4 底物适用范围的研究 | 第44-45页 |
2.5 反应活化模型的提出 | 第45-47页 |
2.6 放大量以及产物衍生实验 | 第47-49页 |
2.7 总结 | 第49页 |
2.8 实验部分 | 第49-60页 |
2.8.1 不对称炔丙基化/氢胺化串联反应实验步骤及化合物表征 | 第50-57页 |
2.8.2 产物衍生反应实验步骤及化合物表征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第三章 铜和手性Br(?)nsted碱协同催化的不对称[3+2]串联环化反应 | 第66-96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66-69页 |
3.1.1 钯催化的乙烯基碳酸乙烯酯参与的不对称反应 | 第66-68页 |
3.1.2 丙二腈参与的不对称串联环化反应 | 第68-69页 |
3.2 课题设想 | 第69-70页 |
3.3 反应条件优化 | 第70-73页 |
3.4 底物适用范围的研究 | 第73-75页 |
3.5 对照实验研究 | 第75-76页 |
3.6 克级反应以及产物衍生实验 | 第76-77页 |
3.7 总结 | 第77页 |
3.8 实验部分 | 第77-89页 |
3.8.1 不对称[3+2]串联环化反应实验步骤及化合物表征 | 第78-85页 |
3.8.2 克级反应和产物衍生反应实验步骤 | 第85-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第四章 α,β-不饱和芳酯化合物与烯胺的不对称[3+3]串联环化反应 | 第96-132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96-101页 |
4.1.1 α,β-不饱和酰基铵盐中间体参与的不对称串联反应 | 第96-99页 |
4.1.2 α,β-不饱和酰基铵盐中间体参与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 | 第99-100页 |
4.1.3 α,β-不饱和酰基铵盐中间体参与的不对称环加成反应 | 第100-101页 |
4.2 课题设计 | 第101-102页 |
4.3 手性异硫脲和路易斯酸协同催化反应条件的筛选 | 第102-103页 |
4.4 手性异硫脲和路易斯酸协同催化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研究 | 第103-105页 |
4.5 手性异硫脲和布朗斯特酸协同催化的课题设计 | 第105-106页 |
4.6 手性异硫脲和布朗斯特酸协同催化反应条件的筛选 | 第106-107页 |
4.7 手性异硫脲和布朗斯特酸协同催化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研究 | 第107-108页 |
4.8 反应活化模型的提出 | 第108-109页 |
4.9 克级反应和产物衍生实验 | 第109-110页 |
4.10 总结 | 第110页 |
4.11 实验部分 | 第110-128页 |
4.11.1 不对称[3+3]串联环化反应实验步骤及化合物表征 | 第111-125页 |
4.11.2 克级反应和产物衍生化反应实验步骤 | 第125-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附录一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 第136-140页 |
附录二 部分化合物图谱及单晶数据 | 第140-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