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农业气象学论文--农业气候论文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小气候环境中的研究及其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4页
    1.1 前言第12页
    1.2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4页
第二章 组织结构及系统功能第14-40页
    2.1 总体概述第14-16页
    2.2 采集器第16-21页
        2.2.1 主采集器第16-19页
        2.2.2 分采集器第19-20页
        2.2.3 温湿分采第20-21页
    2.3 总线第21页
    2.4 传感器第21页
    2.5 其他部分第21-22页
        2.5.1 视频采集子系统第22页
        2.5.2 通信子系统第22页
        2.5.3 现场LED显示子系统第22页
    2.6 外围设备及要求第22-25页
        2.6.1 信号系统电涌保护措施第23页
        2.6.2 扩展性要求第23页
        2.6.3 人机界面要求第23页
        2.6.4 供电电源要求第23-24页
        2.6.5 电磁兼容性要求第24-25页
    2.7 软件平台第25-30页
        2.7.1 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综合监测平台第25-26页
        2.7.2 农田小气候站实景监控平台第26-28页
        2.7.3 智慧农业APP移动客户端软件第28-29页
        2.7.4 农田小气候站数据管理平台第29-30页
    2.8 系统功能第30-35页
        2.8.1 实景监控第30页
        2.8.2 定点定时抓拍第30-31页
        2.8.3 气象要素实时观测记录第31-32页
        2.8.4 作物生长参数识别、发育期自动识别第32页
        2.8.5 历史数据分析第32-34页
        2.8.6 在线专家系统第34-35页
        2.8.7 预报预警信息推送第35页
        2.8.8 组网对比观测第35页
    2.9 功能特色第35-37页
        2.9.1 传感器按需配置第35-36页
        2.9.2 全方位实景监控第36-37页
        2.9.3 远程控制灵活准确第37页
        2.9.4 数据输出多样丰富第37页
    2.10 技术特色第37-40页
        2.10.1 多种环境的适应性第37页
        2.10.2 人机交互的友好性第37-38页
        2.10.3 维护维修的便利性第38页
        2.10.4 系统架构的规范性第38-40页
第三章 总线、传感器、软件流程第40-50页
    3.1 总线物理接口及应用层协议第40-41页
        3.1.1 物理接口第40页
        3.1.2 连接器第40-41页
        3.1.3 应用层协议第41页
    3.2 传感器第41-46页
        3.2.1 气压测量传感器第41页
        3.2.2 温度测量传感器第41页
        3.2.3 降水测量传感器第41-42页
        3.2.4 蒸发测量传感器第42-43页
        3.2.5 红外地表测温仪第43页
        3.2.6 辐射测量传感器第43-44页
        3.2.7 日照测量传感器第44-45页
        3.2.8 能见度测量传感器第45页
        3.2.9 土壤水分传感器(时域反射法:TDR法或频域反射法:FDR法)第45页
        3.2.10 地下水位测量传感器第45页
        3.2.11 天气现象观测传感器第45页
        3.2.12 云量测量传感器第45-46页
        3.2.13 积雪深度测量传感器第46页
    3.3 嵌入式软件流程第46-50页
        3.3.1 采集软件工作流程第46-48页
        3.3.2 数据流程第48-50页
第四章 功能要求及测量性能第50-66页
    4.1 采集器第50-53页
    4.2 数据传输第53-55页
    4.3 人工输入观测资料第55页
    4.4 测量的气象要素第55-56页
    4.5 量和单位第56-57页
    4.6 要求第57-59页
    4.7 采样和算法第59-66页
        4.7.1 采样频率第59-61页
        4.7.2 采样时序第61页
        4.7.3 瞬时值、平均值、累计值计算第61-65页
        4.7.4 传感器测量值修正第65-66页
第五章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作者简介第70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省肃宁县王佐村韭菜无公害种植技术需求与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比较转录组学分析甘蓝型油菜花蕾簇生的形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