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我国山洪灾害现状 | 第9-10页 |
1.1.2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进展 | 第10-11页 |
1.1.3 山洪灾害防治能力与效果评估的目的 | 第11-12页 |
1.1.4 山洪灾害防治能力与效果综合评估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山洪灾害防治能力评估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山洪灾害防治效果评估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于ISM的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影响因素关联耦合分析 | 第17-27页 |
2.1 山洪灾害防治能力概述 | 第17页 |
2.2 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影响因素构成 | 第17-21页 |
2.2.1 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影响因素概述 | 第17页 |
2.2.2 山洪灾害风险 | 第17-19页 |
2.2.3 山洪灾害抵御能力 | 第19-21页 |
2.3 山洪防治能力影响因素的关联耦合分析 | 第21-25页 |
2.3.1 基于ISM的关联耦合模型构建 | 第21-24页 |
2.3.2 山洪灾害风险与抵御能力的耦合作用分析 | 第24-25页 |
2.3.3 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分析 | 第25页 |
2.4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基于模糊物元法的山洪灾害防治能力评估模型研究 | 第27-39页 |
3.1 山洪防治能力评估构建指标体系 | 第27-29页 |
3.1.1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27页 |
3.1.2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27-29页 |
3.1.3 评估指标的分类与计算 | 第29页 |
3.2 评估指标赋权方法 | 第29-34页 |
3.2.1 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 | 第30-32页 |
3.2.2 熵权法客观赋权 | 第32-33页 |
3.2.3 主客观权重的一致性检验 | 第33-34页 |
3.2.4 基于离差平方和的综合权重计算 | 第34页 |
3.3 模糊物元方法及评估模型构建 | 第34-37页 |
3.3.1 评估方法比较及确定 | 第34-35页 |
3.3.2 模糊物元与复合模糊物元 | 第35-36页 |
3.3.3 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 | 第36页 |
3.3.4 标准模糊物元与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 | 第36页 |
3.3.5 欧式贴近度 | 第36-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山洪灾害防治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 第39-45页 |
4.1 评估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第39页 |
4.2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 第39-41页 |
4.3 防治效果计算方法 | 第41-44页 |
4.3.1 社会效益计算 | 第41-42页 |
4.3.2 经济效益计算 | 第42-43页 |
4.3.3 环境效益计算 | 第43-44页 |
4.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实例研究 | 第45-65页 |
5.1 山洪灾害防治能力评估 | 第45-56页 |
5.1.1 样本区域的选择 | 第45-47页 |
5.1.2 防治能力评估指标筛选 | 第47-48页 |
5.1.3 山洪灾害风险性模糊物元评估 | 第48-51页 |
5.1.4 抵御山洪灾害能力模糊物元评估 | 第51-53页 |
5.1.5 山洪灾害防治能力综合评估 | 第53-55页 |
5.1.6 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5.2 山洪灾害防治效果评估 | 第56-63页 |
5.2.1 社会效益分析 | 第56-59页 |
5.2.2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9-62页 |
5.2.3 环境效益分析 | 第62-63页 |
5.3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9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6.3 主要技术特点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5页 |
1、发表论文 | 第73页 |
2、参与科研情况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