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制水稻不育系材料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文文摘第6-11页
绪论第11-29页
    1 水稻雄性不育及其利用第11-20页
        1.1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利用第11-12页
        1.2 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的利用第12页
        1.3 隐性雄性核不育的利用第12-20页
    2 基因组编辑技术第20-26页
        2.1 ZFNs技术第20-21页
        2.2 TALENs技术第21-22页
        2.3 CRISPR/Cas技术第22-26页
    3 本研究的策略、目的与意义第26-29页
        3.1 基本策略第26-27页
        3.2 本研究涉及的雄性不育基因或雄性不育候选基因第27页
        3.3 工程保持系载体第27-29页
第一章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定点突变创制水稻隐性核不育材料第29-63页
    1.1 材料与方法第29-35页
        1.1.1 材料第29页
        1.1.2 实验方法第29-35页
    1.2 结果与分析第35-61页
        1.2.1 创制水稻MIL1突变材料第35-42页
        1.2.2 创制水稻OsUGP1突变材料第42-49页
        1.2.3 创制水稻UDT1突变材料第49-52页
        1.2.4 创制水稻RAFTIN突变材料第52-57页
        1.2.5 创制水稻OsIPA1突变材料第57-61页
    1.3 小结第61-63页
第二章 突变不育系对应的保持系的创制第63-7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63-68页
        2.1.1 材料第63页
        2.1.2 实验方法第63-6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68-73页
        2.2.1 育性恢复基因的克隆及验证第68-69页
        2.2.2 UDT1突变体保持系转化载体的构建第69-73页
    2.3 小结第73-75页
第三章 讨论第75-79页
    3.1 创制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意义第75-77页
    3.2 后续实验第77-79页
附录1 缩写词及其英汉对照表第79-81页
附录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81-83页
附录3 实验反应体系第83-85页
附录4 Cas9/sgRNA质粒测序比对结果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3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93-95页
致谢第95-97页
个人简历第97-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氮沉降对木荷幼苗细根形态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下一篇:不同干挂型材对钢筋混凝土柱减爆防护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