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注射用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和药动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4页
    1.1 伊曲康唑简介第14-16页
        1.1.1 伊曲康唑的药理作用第14页
        1.1.2 伊曲康唑的临床应用第14-15页
        1.1.3 伊曲康唑的研究近况第15-16页
    1.2 纳米混悬剂概述第16-19页
        1.2.1 纳米混悬剂的概念第16-17页
        1.2.2 纳米混悬剂的优势第17页
        1.2.3 纳米混悬剂的制备第17-18页
        1.2.4 纳米混悬剂研究近况第18-19页
    1.3 纳米混悬剂的稳定性研究第19-21页
        1.3.1 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对稳定性的影响第19-20页
        1.3.2 纳米混悬剂稳定剂的稳定机制研究第20-21页
    1.4 聚氨基酸的研究进展及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的合成研究第21-22页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2-23页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1.6.1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23页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的合成与表征第24-34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4-25页
        2.1.1 仪器第24页
        2.1.2 材料第24-25页
    2.2 方法第25-26页
        2.2.1 L-天冬氨酸苄酯的合成第25页
        2.2.2 L-天冬氨酸苄酯-NCA的制备第25页
        2.2.3 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第25页
        2.2.4 红外第25页
        2.2.5 核磁第25-26页
        2.2.6 GPC第26页
        2.2.7 共聚物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第26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26-33页
        2.3.1 L-天冬氨酸苄酯的合成第26-27页
        2.3.2 L-天冬氨酸苄酯-NCA的合成第27-29页
        2.3.3 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第29-31页
        2.3.4 GPC第31-32页
        2.3.5 CMC第32-33页
    2.4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伊曲康唑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4-40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4页
        3.1.1 仪器第34页
        3.1.2 材料第34页
    3.2 方法第34-36页
        3.2.1 检测波长测定第34页
        3.2.2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实验第34-35页
        3.2.3 伊曲康唑标准曲线的建立第35页
        3.2.4 精密度试验第35页
        3.2.5 稳定性试验第35页
        3.2.6 方法回收率试验第35页
        3.2.7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35-3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6-39页
        3.3.1 检测波长测定第36页
        3.3.2 系统适用性实验结果第36-37页
        3.3.3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7页
        3.3.4 精密度试验第37-38页
        3.3.5 稳定性试验第38页
        3.3.6 方法回收率试验第38页
        3.3.7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38-39页
    3.4 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及处方优化第40-50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40页
        4.1.1 仪器第40页
        4.1.2 材料第40页
    4.2 方法第40-43页
        4.2.1 稳定剂种类的考察第40-41页
        4.2.2 药物与稳定剂比例的考察第41页
        4.2.3 药物浓度的考察第41页
        4.2.4 匀质压力的考察第41页
        4.2.5 匀质次数的考察第41-42页
        4.2.6 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中伊曲康唑的含量测定第42页
        4.2.7 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的制备第42-43页
        4.2.8 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冻干保护剂的筛选第43页
        4.2.9 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冻干制剂制备第4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3-47页
        4.3.1 稳定剂种类的考察第43-44页
        4.3.2 药物与稳定剂比例的考察第44页
        4.3.3 药物浓度的考察第44-45页
        4.3.4 匀质压力的考察第45-46页
        4.3.5 匀质次数的考察第46页
        4.3.6 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的制备第46页
        4.3.7 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冻干保护剂的筛选第46-47页
        4.3.8 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制备第47页
    4.4 小结第47-50页
第五章 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的表征第50-58页
    5.1 仪器与材料第50页
        5.1.1 仪器第50页
        5.1.2 材料第50页
    5.2 方法第50-52页
        5.2.1 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复溶和粒径测定第50页
        5.2.2 透射电镜形态观察第50-51页
        5.2.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51页
        5.2.4 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第51页
        5.2.5 体外溶出度测定第51页
        5.2.6 稳定性考察第51-52页
    5.3 结果第52-56页
        5.3.1 冻干粉的复溶和粒径测定第52页
        5.3.2 形态观察第52-53页
        5.3.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53页
        5.3.4 X-射线粉末衍射第53-54页
        5.3.5 体外溶出度测定第54-55页
        5.3.6 稳定性考察第55-56页
    5.4 小结第56-58页
第六章 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第58-68页
    6.1 仪器与试药第58页
        6.1.1 仪器第58页
        6.1.2 材料第58页
        6.1.3 实验动物第58页
    6.2 方法第58-62页
        6.2.1 溶液的配制第58-59页
        6.2.2 样品处理第59页
        6.2.3 生物样品中伊曲康唑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第59-61页
        6.2.4 样品收集第61-62页
    6.3 结果第62-67页
        6.3.1 专属性考察第62-63页
        6.3.2 定量限的测定第63页
        6.3.3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63页
        6.3.4 精密度与提取回收率第63-64页
        6.3.5 稳定性考察第64页
        6.3.6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64-65页
        6.3.7 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第65-67页
    6.4 小结第67-68页
全文总结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致谢第76-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单颗粒光散射法的气溶胶颗粒粒径测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污染物来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