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9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8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8-19页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第19-21页
        1.3.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2 研究思路第20页
        1.3.3 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幸福感及其相关理论概述第21-35页
    2.1 相关概念阐述第21-25页
        2.1.1 幸福的内涵及特征第21-22页
        2.1.2 幸福感的内涵及特点第22-24页
        2.1.3 幸福感与幸福观、幸福能力的关系第24-25页
    2.2 提升幸福感的理论基础第25-26页
        2.2.1 人格理论第25页
        2.2.2 目标理论第25-26页
        2.2.3 期望值理论第26页
        2.2.4 社会比较理论第26页
    2.3 中西方视域下的幸福学说第26-32页
        2.3.1 中国哲学史上的幸福思想第26-29页
        2.3.2 西方思想史上的幸福观第29-32页
    2.4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第32-35页
        2.4.1 幸福是劳动与享受的统一第32-33页
        2.4.2 幸福是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第33页
        2.4.3 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第33-35页
第3章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及其成因分析第35-47页
    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调查第35-39页
        3.1.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第35-36页
        3.1.2 调查结果分析第36-39页
    3.2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原因分析第39-47页
        3.2.1 社会环境的复杂化消解了大学生的幸福体验第40-41页
        3.2.2 学校教育的功利化降低了大学生的幸福能力第41-43页
        3.2.3 家庭环境制约着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第43-44页
        3.2.4 个体因素牵引着大学生幸福感的养成第44-47页
第4章 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策略第47-61页
    4.1 优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教育第47-50页
        4.1.1 构建公平的社会制度,塑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第47-49页
        4.1.2 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发挥社会教育机构的优势第49-50页
    4.2 加强高校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幸福能力第50-53页
        4.2.1 开设幸福课程,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能力第50-51页
        4.2.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51页
        4.2.3 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第51-52页
        4.2.4 营造健康校园环境,塑造良好校园氛围第52-53页
    4.3 发挥家庭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水平第53-56页
        4.3.1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第53-54页
        4.3.2 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第54-55页
        4.3.3 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第55-56页
        4.3.4 建立家长与高校信息互通机制第56页
    4.4 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受第56-61页
        4.4.1 正确认识幸福,排除庸俗幸福现象的干扰第56-57页
        4.4.2 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自身内环境第57-59页
        4.4.3 参与集体生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第59-60页
        4.4.4 树立良好心态,理智对待情感问题第60-61页
结语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第66-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配电网用干式空心电抗器的研制
下一篇:内蒙古华电锡林浩特50MWp光伏发电项目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