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9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镁及镁合金的特性 | 第10-11页 |
1.3 镁及镁合金的腐蚀机理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3.1 镁合金腐蚀类型 | 第12-14页 |
1.3.2 镁合金的腐蚀机理 | 第14-18页 |
1.4 镁合金断裂失效行为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4.1 断裂失效行为概述 | 第18-22页 |
1.4.2 镁合金断裂失效行为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5 镁合金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及汽车轻量化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5.1 镁合金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 第23-24页 |
1.5.2 镁合金在汽车领域上的应用 | 第24-25页 |
1.5.3 镁合金的发展与汽车轻量化的相互关系 | 第25-26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6-29页 |
1.6.1 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26-27页 |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2 AM60B镁合金成分优化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材料制备及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2.1 合金熔炼、流动性实验及成分分析 | 第30-31页 |
2.2.2 显微组织观察、能谱分析及物相分析 | 第31-32页 |
2.2.3 静态拉伸力学性能测试 | 第32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45页 |
2.3.1 铸造流动性能 | 第32-34页 |
2.3.2 显微组织 | 第34-37页 |
2.3.3 拉伸力学性能 | 第37-38页 |
2.3.4 拉伸断口 | 第38-39页 |
2.3.5 浸泡析氢实验 | 第39-40页 |
2.3.6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0-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AM系镁合金高压压铸件的静动态力学性能 | 第47-67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3.2.2 显微组织观察能谱分析及物相分析 | 第48页 |
3.2.3 显微硬度测试 | 第48页 |
3.2.4 静态拉伸及压缩实验 | 第48-49页 |
3.2.5 形变硬化指数的计算 | 第49-50页 |
3.2.6 动态拉伸试验 | 第50-52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2-66页 |
3.3.1 显微组织 | 第52-54页 |
3.3.2 显微维氏硬度 | 第54-55页 |
3.3.3 静态拉伸力学性能 | 第55-58页 |
3.3.4 静态压缩力学性能 | 第58-62页 |
3.3.5 动态拉伸力学性能 | 第62-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 AM系镁合金高压压铸件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 第67-91页 |
4.1 引言 | 第67-68页 |
4.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68-7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4.2.2 浸泡析氢实验 | 第68-69页 |
4.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9-70页 |
4.2.4 腐蚀失重实验 | 第70-72页 |
4.2.5 腐蚀剩余强度实验 | 第72-73页 |
4.2.6 腐蚀产物分析 | 第73页 |
4.2.7 腐蚀剩余强度断口及腐蚀形貌观察 | 第73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3-88页 |
4.3.1 浸泡析氢实验 | 第73-74页 |
4.3.2 开路电位 | 第74-75页 |
4.3.3 极化曲线 | 第75-76页 |
4.3.4 交流阻抗谱 | 第76-78页 |
4.3.5 腐蚀失重 | 第78-79页 |
4.3.6 腐蚀剩余强度 | 第79-81页 |
4.3.7 腐蚀产物分析 | 第81-82页 |
4.3.8 腐蚀机理 | 第82-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5 结论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7页 |
附录 | 第107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