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网络借贷的功能分析与监管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2页
    1.3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第12-18页
        1.3.1 金融功能观理论综述第12-13页
        1.3.2 金融监管理论评述第13-16页
        1.3.3 网络借贷监管研究综述第16-18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20页
    1.5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第20-21页
第2章 网络借贷的发展历程第21-37页
    2.1 网络借贷的雏形第22页
    2.2 纯中介阶段第22-24页
        2.2.1 世界上第一家P2P平台——Zopa第22-23页
        2.2.2 我国第一家p2p——拍拍贷第23-24页
        2.2.3 纯中介阶段总结第24页
    2.3 债权转让阶段第24-30页
        2.3.1 专业放款人模式——宜信第25-27页
        2.3.2 “e租宝”A2P模式第27-28页
        2.3.3 LendingClub资产证券化模式第28-29页
        2.3.4 债权转让阶段总结第29-30页
    2.4 互联网金融复合中介阶段第30-37页
        2.4.1 阿里小贷模式第31-32页
        2.4.2 蚂蚁金服模式第32-34页
        2.4.3 互联网银行模式第34-36页
        2.4.4 互联网金融复合中介阶段总结第36-37页
第3章 网络借贷功能分析第37-46页
    3.1 抽象层次——本质功能第38-39页
    3.2 具体层次——核心功能第39-43页
        3.2.1 促进资金融通第39页
        3.2.2 转移与管理风险第39-40页
        3.2.3 降低交易成本第40-42页
        3.2.4 改善信息不对称第42-43页
    3.3 表象层次——拓展功能第43-46页
        3.3.1 征信评估第43-44页
        3.3.2 资产证券化第44-45页
        3.3.3 增信服务第45-46页
第4章 我国网络借贷监管的缺陷第46-56页
    4.1 我国网络借贷监管政策概述第46-49页
    4.2 信息咨询功能监管分工不合理第49-50页
        4.2.1 监管主体不明确第49页
        4.2.2 消费者保护机制不完善第49-50页
    4.3 融资功能存在立法空白第50-52页
        4.3.1 网络贷款监管缺少法律依据第50-51页
        4.3.2 债权转让法律关系不明确第51-52页
    4.4 征信功能缺乏法律规制第52-53页
        4.4.1 缺乏个人征信资质第52-53页
        4.4.2 个人隐私权缺乏保护第53页
    4.5 增信服务缺乏保护第53-56页
        4.5.1 担保行为有效性存疑第53-54页
        4.5.2 风险准备金管理缺乏规范第54-56页
第5章 网络借贷监管的国外经验与改革建议第56-65页
    5.1 英美网络借贷监管经验第56-59页
        5.1.1 美国网络借贷监管经验第56-58页
        5.1.2 英国网络借贷监管经验第58-59页
    5.2 我国网络借贷监管建议第59-65页
        5.2.1 改革信息中介资质第59-60页
        5.2.2 设置非存款类放贷资质第60-62页
        5.2.3 加快征信体系建设第62-63页
        5.2.4 规范风险准备金制度第63页
        5.2.5 加强网络借贷消费者保护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房地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基于张量模型的金融时间序列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