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理学论文--神经生理学论文

猕猴初级视觉皮层中弧形识别神经元的发现与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8页
    1.0 概述第13-15页
    1.1 视觉感知中的信息传递和加工第15-20页
        1.1.1 视觉感知是一个主动加工过程第15-16页
        1.1.2 视觉感知涉及多个脑皮层区域第16-17页
        1.1.3 初级视觉皮层在视觉感知通路中的作用第17-20页
    1.2 灵长类模式动物中的视觉系统研究第20-21页
        1.2.1 灵长类模式动物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第20-21页
        1.2.2 灵长类模式动物与视觉系统研究第21页
    1.3 长时程双光子钙成像技术第21-22页
        1.3.1 双光子钙成像技术第21-22页
        1.3.2 清醒猕猴中的长时程双光子钙成像技术第22页
    1.4 初级视皮层中的弧形反应神经元第22-27页
        1.4.1 初级视皮层中存能被弧形相关刺激激活的神经元第22-23页
        1.4.2 关于初级视皮层中弧形反应神经元编码机理的假说第23-24页
        1.4.3 端位抑制假说及相关支持证据第24-25页
        1.4.4 朝向不连续性假说及相关支持证据第25-26页
        1.4.5 简单弧形细胞假说第26-27页
        1.4.6 复杂弧形细胞假说第27页
    1.5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第27-2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8-38页
    2.1 猕猴的饲养第28-29页
        2.1.1 猕猴的来源第28页
        2.1.2 猕猴的饲养环境第28页
        2.1.3 实验结束后猕猴的处置方法第28-29页
        2.1.4 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第29页
    2.2 病毒转染与钙指示荧光蛋白的表达第29-33页
        2.2.1 AAV病毒的注射第29-30页
        2.2.2 双光子成像视窗的安装第30-31页
        2.2.3 头部固定支架的安装第31-32页
        2.2.4 手术通用操作和药物使用第32-33页
    2.3 猕猴的行为任务第33-34页
        2.3.1 行为任务训练第33页
        2.3.2 行为任务中的猕猴眼动的监视与控制第33-34页
    2.4 视觉刺激的呈递与图片序列的生成第34-35页
        2.4.1 视觉刺激的呈递第34-35页
        2.4.2 图片序列的生成第35页
    2.5 长时程双光子成像的操作第35-36页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6-38页
        2.6.1 图像校准第36页
        2.6.2 神经元的识别第36-37页
        2.6.3 计算神经元反应强度第37-38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85页
    3.1 建立了对清醒猕猴初级视觉皮层用长时程双光子钙成像技术观察神经元对视觉刺激反应的检测平台第38-42页
        3.1.1 GCaMP5钙指示剂的表达及观察位点的选择第38-39页
        3.1.2 神经元对不同视觉刺激的反应强度区别第39-42页
    3.2 初级视皮层V1中有对弧形视觉刺激反应的神经元第42-45页
        3.2.1 皮层位点总体感受野位置的确定第42页
        3.2.2 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可被自然图片激活第42-43页
        3.2.3 从自然图片中提取神经元编码的几何图形第43-45页
        3.2.4 初级视觉皮层中存在编码弧线类复杂图形的神经元第45页
    3.3 弧形识别神经元的筛选第45-50页
        3.3.1 初级视觉皮层中对弧形反应的神经元涵盖多种假说类别第45-48页
        3.3.2 弧形识别神经元的初步筛选第48-50页
    3.4 弧形视觉刺激的优化第50-55页
        3.4.1 位置的优化第50-52页
        3.4.2 形制的优化第52-54页
        3.4.3 尺寸的优化第54-55页
    3.5 弧形识别神经元的特异性验证与编码机理探究第55-74页
        3.5.1 所有目标神经元不符合“端位抑制假说”第56-60页
        3.5.2 所有目标神经元不符合“朝向不连续性假说”第60-67页
        3.5.3 所有目标神经元不符合“简单弧形细胞假说第67-72页
        3.5.4 排除目标神经元对空间频率反应的可能性第72-74页
        3.5.5 所有目标神经元均对弧形相关刺激特异反应且为弧形复杂神经元第74页
    3.6 弧形识别神经元的圆弧方向偏好与其空间分布规律第74-83页
        3.6.1 弧形识别神经元对圆弧方向有偏好第74-79页
        3.6.2 弧形识别神经元的圆弧方向偏好与所在功能柱的直线朝向偏好一致第79-83页
    3.7 弧形识别神经元的两种回路模型第83-85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85-89页
    4.1 总结第85-86页
    4.2 展望与讨论第86-89页
        4.2.1 不同编码机理的弧形反应神经元的生物学意义探讨第86-87页
        4.2.2 弧形特异反应神经元的两种可能回路—可能性评估与验证方法探讨第87页
        4.2.3 关于初级视皮层—超出预计的复杂度和那些我们尚未知晓的事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6页
附录第96-150页
    附录1: 作图程序Circle.m第96-131页
    附录2: 生成刺激序列程序PicReshule.m第131-132页
    附录3: 数据处理程序FsatCorr2015.m第132-135页
    附录4: 数据处理程序diffCNIm2Corr.m第135-142页
    附录5: 数据处理程序CellResponseUn8OT3.m第142-145页
    附录6: 数据处理程序CellResponseUn8OT4_Reshuffle.m第145-147页
    附录7: 数据处理程序Fig6GratingMap.m第147-150页
致谢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链Br?nsted酸功能性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催化有机合成反应性能
下一篇:电离辐射剂量与植物变异效应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