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儿科学成就与特点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明代儿科学研究概况 | 第13-22页 |
1 对明代小儿生理的剖析 | 第13-14页 |
1.1 生理特点 | 第13页 |
1.2 育养调护 | 第13-14页 |
1.3 变蒸学说 | 第14页 |
2 对明代小儿病因病机的剖析 | 第14-15页 |
2.1 病因 | 第14页 |
2.2 病机 | 第14-15页 |
2.3 胎毒学说 | 第15页 |
3 对明代小儿诊断方法的剖析 | 第15-16页 |
3.1 脉诊 | 第15页 |
3.2 望诊 | 第15-16页 |
3.2.1 望指纹 | 第15-16页 |
3.2.2 望面色 | 第16页 |
4 对明代小儿治疗的剖析 | 第16-17页 |
4.1 治则 | 第16-17页 |
4.2 治法 | 第17页 |
4.2.1 药物疗法 | 第17页 |
4.2.2 非药物疗法 | 第17页 |
5 对明代小儿疾病的剖析 | 第17-19页 |
5.1 麻疹 | 第18页 |
5.2 痘疹 | 第18页 |
5.3 惊风 | 第18页 |
5.4 疳证 | 第18-19页 |
6 小结 | 第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页 |
第二部分 明代儿科学成就与特点研究 | 第22-62页 |
前言 | 第22-23页 |
1 对小儿生理的探讨 | 第23-28页 |
1.1 对小儿生理特点的探讨 | 第23-24页 |
1.2 对小儿育养调护的探讨 | 第24-27页 |
1.2.1 对小儿育养的探讨 | 第24-25页 |
1.2.2 对小儿调护的探讨 | 第25-27页 |
1.2.2.1 对小儿初涎的调护 | 第25页 |
1.2.2.2 对小儿初生洗浴的调护 | 第25-26页 |
1.2.2.3 对小儿初生断脐的调护 | 第26-27页 |
1.3 变蒸学说 | 第27-28页 |
1.3.1 变蒸的机理 | 第27页 |
1.3.2 变蒸的周期 | 第27页 |
1.3.3 变蒸的意义 | 第27-28页 |
2 对小儿病因病机的探讨 | 第28-30页 |
2.1 对小儿病因的探讨 | 第28-29页 |
2.2 对小儿病机的探讨 | 第29页 |
2.3 胎毒学说 | 第29-30页 |
3 对小儿诊断方法的探讨 | 第30-33页 |
3.1 脉诊 | 第30-31页 |
3.2 望诊 | 第31-33页 |
3.2.1 望指纹 | 第31-32页 |
3.2.2 望面色 | 第32-33页 |
4 对小儿治疗的探讨 | 第33-38页 |
4.1 治则 | 第33-34页 |
4.2 治法 | 第34-38页 |
4.2.1 药物疗法 | 第34-37页 |
4.2.1.1 用药原则 | 第34-35页 |
4.2.1.2 方药特点 | 第35页 |
4.2.1.3 药物剂型 | 第35-36页 |
4.2.1.4 服药方法 | 第36-37页 |
4.2.2 非药物疗法 | 第37-38页 |
4.2.2.1 推拿按摩 | 第37页 |
4.2.2.2 针刺艾灸 | 第37-38页 |
5 对小儿疾病的探讨 | 第38-56页 |
5.1 儿科四大证 | 第38-50页 |
5.1.1 麻疹 | 第38-40页 |
5.1.1.1 麻疹的病因病机 | 第38-39页 |
5.1.1.2 麻疹的证候表现 | 第39页 |
5.1.1.3 麻疹的治法方药 | 第39-40页 |
5.1.2 痘疹 | 第40-42页 |
5.1.2.1 痘疹的病因病机 | 第40-41页 |
5.1.2.2 痘疹的证候表现 | 第41-42页 |
5.1.2.3 痘疹的治法方药 | 第42页 |
5.1.3 惊风 | 第42-48页 |
5.1.3.1 急惊风 | 第43-45页 |
5.1.3.1.1 急惊风的病因病机 | 第43页 |
5.1.3.1.2 急惊风的证候表现 | 第43-44页 |
5.1.3.1.3 急惊风的治法方药 | 第44-45页 |
5.1.3.2 慢惊风 | 第45-47页 |
5.1.3.2.1 慢惊风的病因病机 | 第45-46页 |
5.1.3.2.2 慢惊风的证候表现 | 第46页 |
5.1.3.2.3 慢惊风的治法方药 | 第46-47页 |
5.1.3.3 慢脾风 | 第47-48页 |
5.1.3.3.1 慢脾风的病因病机 | 第47页 |
5.1.3.3.2 慢脾风的证候表现 | 第47页 |
5.1.3.3.3 慢脾风的治法方药 | 第47-48页 |
5.1.4 疳证 | 第48-50页 |
5.1.4.1 疳证的分类 | 第48页 |
5.1.4.2 疳和劳的区别 | 第48-49页 |
5.1.4.3 疳证的病因病机 | 第49页 |
5.1.4.4 疳证的治法方药 | 第49-50页 |
5.2 明代医家对小儿常见疾病的认识 | 第50-56页 |
5.2.1 小儿发热 | 第50-51页 |
5.2.2 小儿咳嗽 | 第51-52页 |
5.2.3 小儿呕吐 | 第52页 |
5.2.4 小儿泄泻 | 第52-53页 |
5.2.5 小儿食滞 | 第53-54页 |
5.2.6 小儿水肿 | 第54页 |
5.2.7 五迟五软 | 第54-56页 |
5.2.7.1 五迟 | 第54-55页 |
5.2.7.2 五软 | 第55-56页 |
6 突出成就 | 第56-58页 |
6.1 人痘接种术 | 第56页 |
6.2 烧灼断脐法 | 第56页 |
6.3 小儿科医案 | 第56-57页 |
6.4 小儿推拿学 | 第57-58页 |
7 重要医籍及医家介绍 | 第58-62页 |
7.1 重要医籍介绍 | 第58-60页 |
7.1.1 《全幼心鉴》 | 第58页 |
7.1.2 《婴童百问》 | 第58页 |
7.1.3 《幼科类萃》 | 第58页 |
7.1.4 《保婴撮要》 | 第58-59页 |
7.1.5 《育婴家秘》 | 第59页 |
7.1.6 《幼科发挥》 | 第59页 |
7.1.7 《新刻幼科百效全书》 | 第59页 |
7.1.8 《广嗣全诀》 | 第59页 |
7.1.9 《景岳全书·小儿则》 | 第59-60页 |
7.1.10 《慈幼新书》 | 第60页 |
7.2 重要医家介绍 | 第60-62页 |
7.2.1 薛铠 | 第60页 |
7.2.2 薛己 | 第60页 |
7.2.3 万全 | 第60-61页 |
7.2.4 龚廷贤 | 第61页 |
7.2.5 张介宾 | 第61页 |
7.2.6 王肯堂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5页 |
1 明代中医儿科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 第62-63页 |
2 明代中医儿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