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

新加坡新常态下的“建设性政治”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21页
    第一节 选题来源第9-12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第12-17页
    第三节 概念界定第17-20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20-21页
第一章 新常态下“建设性政治”的背景第21-31页
    第一节 “建设性政治”的国际背景第21-25页
        一、政治因素:亚洲民主转型纷乱的影响第21-23页
        二、经济因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第23-25页
    第二节 “建设性政治”的国内背景第25-31页
        一、政治环境:人民行动党自身面临多方挑战第25-27页
        二、社会环境:新加坡国民诉求逐渐转变第27-28页
        三、文化环境:西方文明与东方文化的融合第28-31页
第二章 新常态下“建设性政治”的主体第31-44页
    第一节 行动党政府是建设性政治的引导者第31-35页
        一、引导公民社会发展:从强行施压到为我所用第31-33页
        二、引导决策理念发展:从保姆式管理到协商式管理第33-34页
        三、引导执政方式发展:从一味灌输到互动合作第34-35页
    第二节 反对党阵营是建设性政治的鞭策者第35-40页
        一、反对党作用的变化:从纯粹制约到务实监督第36-37页
        二、反对党角色的转型:从替代性反对党到建设型反对党第37-39页
        三、反对党共识的达成:从一味反对到不为反对而反对第39-40页
    第三节 新加坡国民是建设性政治的参与者第40-44页
        一、民众的政治参与:从冷漠到主动第40-42页
        二、民众的政治力量:从微弱到壮大第42-44页
第三章 新常态下“建设性政治”的表现第44-56页
    第一节 政治选举中的表现第44-46页
        一、执政党:逐步提供有限宽松的选举平台第44-45页
        二、反对党:逐渐呈现相对理性的竞争方式第45-46页
    第二节 国会辩论中的表现第46-51页
        一、辩论主题:更加多元开放第47-48页
        二、辩论过程:更加理性负责第48-51页
    第三节 官民对话中的表现第51-56页
        一、公民的有序参与:全国对话会第51-53页
        二、媒体的全新参与:社交媒体第53-56页
第四章 新常态下“建设性政治”的走向第56-60页
    第一节 建设性政治的有效性第56-58页
        一、维系社会共同价值观第56-57页
        二、保障社会发展循环互动第57页
        三、塑造政治转型良好生态第57-58页
    第二节 建设性政治的有限性第58-60页
        一、维护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隐形工具第58-59页
        二、缺乏对建设性政治的共识性认知第59-60页
结论第60-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中国与伊朗关系研究
下一篇: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