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世界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电气、电子工业论文--电力、电机工业论文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并购绩效研究--以惠而浦并购合肥三洋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21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2.2 现实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0-17页
        1.3.1 国外相关并购绩效文献研究第11-13页
        1.3.2 国内相关并购绩效文献研究第13-17页
    1.4 文献述评第17页
    1.5 选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第17-19页
    1.6 结构框架第19-20页
    1.7 创新之处第20-21页
2 相关理论基础第21-27页
    2.1 并购的概念第21-22页
        2.1.1 并购的定义第21页
        2.1.2 并购的类型第21-22页
    2.2 并购动机相关理论第22-23页
        2.2.1 协同效应理论第22-23页
        2.2.2 市场势力理论第23页
        2.2.3 交易费用理论第23页
    2.3 并购绩效的概念第23页
    2.4 常用的传统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第23-25页
        2.4.1 会计指标法第24页
        2.4.2 事件研究法第24页
        2.4.3 EVA指标法第24-25页
    2.5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方法第25-26页
        2.5.1 平衡计分卡理论第25-26页
        2.5.2 平衡计分卡评价企业并购绩效的优点第26页
    2.6 小结第26-27页
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7-36页
    3.1 财务维度指标的选取第27-31页
        3.1.1 偿债能力第28-29页
        3.1.2 营运能力第29-30页
        3.1.3 发展能力第30页
        3.1.4 盈利能力第30-31页
    3.2 客户维度指标的选取第31-32页
        3.2.1 品牌认知度第31-32页
        3.2.2 市场占有率第32页
    3.3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的选取第32-33页
        3.3.1 营运流程第33页
        3.3.2 售后服务第33页
    3.4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的选取第33-34页
        3.4.1 研发能力第34页
        3.4.2 员工受教育程度第34页
    3.5 小结第34-36页
4 惠而浦并购合肥三洋案例介绍第36-43页
    4.1 并购各方介绍第36-37页
        4.1.1 惠而浦集团简介第36页
        4.1.2 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介第36页
        4.1.3 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简介第36-37页
    4.2 并购背景第37-38页
        4.2.1 合肥三洋发展乏力第37-38页
        4.2.2 合肥三洋的股权结构制约公司发展第38页
        4.2.3 惠而浦集团欲借助此次并购打开中国市场第38页
    4.3 并购准备与实施过程第38-40页
    4.4 后续整合措施第40-43页
        4.4.1 人员整合第40页
        4.4.2 业务整合第40-42页
        4.4.3 内部管理和控制流程整合第42-43页
5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惠而浦并购合肥三洋绩效评价第43-58页
    5.1 财务维度评价第44-50页
        5.1.1 偿债能力第44-45页
        5.1.2 营运能力第45-47页
        5.1.3 发展能力第47-48页
        5.1.4 盈利能力第48-50页
    5.2 客户维度评价第50-52页
        5.2.1 品牌认知度第50-51页
        5.2.2 市场占有率第51-52页
    5.3 内部流程维度评价第52-54页
        5.3.1 营运流程第52-53页
        5.3.2 售后服务第53-54页
    5.4 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第54-56页
        5.4.1 技术研发能力第54-55页
        5.4.2 员工受教育程度第55-56页
    5.5 小结第56-58页
6 研究结论、展望和不足第58-62页
    6.1 研究结论第58-59页
    6.2 研究展望和启示第59-60页
        6.2.1 提高研发能力第59页
        6.2.2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第59页
        6.2.3 充分完成后续整合过程第59-60页
        6.2.4 提前安排并购后的整合事项第60页
        6.2.5 目标公司股东始终维护公司利益第60页
    6.3 研究不足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技术创新对广东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下一篇:国企混改、信息披露质量和非效率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