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白垩系洛河组含水层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2 综放采煤工作面顶板导水裂隙带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3 煤层顶板巨厚含水层水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4 煤层顶板含水层涌水量预测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2章 洛河组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精细分析与刻画 | 第31-50页 |
2.1 洛河组巨厚砂岩古沉积环境研究 | 第31-34页 |
2.2 洛河组巨厚砂岩含水介质岩性结构特征 | 第34-37页 |
2.2.1 岩性与厚度 | 第34-36页 |
2.2.2 孔隙度 | 第36-37页 |
2.3 洛河组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 第37-41页 |
2.3.1 水量 | 第37-38页 |
2.3.2 地下水位 | 第38-39页 |
2.3.3 水温 | 第39页 |
2.3.4 渗透系数 | 第39页 |
2.3.5 单位涌水量 | 第39-40页 |
2.3.6 水质 | 第40-41页 |
2.4 洛河组巨厚砂岩含水层顺层及垂向水力联系特征 | 第41-48页 |
2.4.1 洛河组中、上段水平顺层水力联系特征 | 第41-43页 |
2.4.2 洛河组中、上段与下段垂向水力联系特征 | 第43-48页 |
2.5 洛河组巨厚砂岩含水层垂向水文地质特征精细分层与刻画 | 第48-50页 |
第3章 综放采煤工作面顶板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 | 第50-72页 |
3.1 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方法研究 | 第50-66页 |
3.1.1 井下上仰钻孔注水测试 | 第50-59页 |
3.1.2 “井-地”联合微震监测 | 第59-62页 |
3.1.3 计算机数值模拟 | 第62-66页 |
3.1.4 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 | 第66页 |
3.2 面宽和采高影响的综放采煤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经验公式研究 | 第66-71页 |
3.2.1 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数据 | 第66页 |
3.2.2 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及高度预测经验公式 | 第66-71页 |
3.3 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承压含水层水向井下放水钻孔的井流运动 | 第72-89页 |
4.1 井下放水钻孔水位分布特征 | 第73-76页 |
4.1.1 竖直完整井下放水钻孔水位分布特征 | 第73-74页 |
4.1.2 竖直非完整井下放水钻孔水位分布特征 | 第74-76页 |
4.2 井底进水的承压非完整井下放水钻孔井流问题的解析解 | 第76-77页 |
4.3 井壁进水的承压含水层井下放水钻孔水流问题的解析解 | 第77-85页 |
4.3.1 井壁进水的完整井下放水钻孔 | 第77-81页 |
4.3.2 井壁进水的非完整井下放水钻孔 | 第81-85页 |
4.4 井下钻孔放水与地面钻孔抽水对比分析 | 第85-87页 |
4.5 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层状非均质承压含水层混合井渗透系数计算 | 第89-94页 |
5.1 层状非均质承压含水层混合井渗透系数计算方法 | 第90-92页 |
5.2 工程实例分析 | 第92-94页 |
第6章 层状非均质承压含水层水向采煤工作面流动及涌水量预测理论与方法 | 第94-106页 |
6.1 承压含水层水向采煤工作面流动 | 第94-98页 |
6.1.1 顶板含水层涌水模式 | 第94-95页 |
6.1.2 导水裂隙带波及洛河组下段时的地下水流场 | 第95-96页 |
6.1.3 导水裂隙带波及洛河组中、上段时的地下水流场 | 第96-98页 |
6.2 “井下放水大井”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 | 第98-104页 |
6.2.1 “井下放水大井”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98-100页 |
6.2.2 “井下放水大井法”涌水量计算方法 | 第100-104页 |
6.3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7章 采煤工作面涌水量预测工程应用 | 第106-112页 |
7.1 工作面概况 | 第106-107页 |
7.2 开采参数与水文地质参数预测 | 第107-108页 |
7.3 采煤工作面涌水量预测 | 第108-112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8.1 结论 | 第112-114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8.3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