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选矿废水的特点 | 第9-10页 |
1.3 选矿工艺 | 第10-12页 |
1.3.1 铅锌矿选矿流程 | 第10-11页 |
1.3.2 选矿 | 第11-12页 |
1.3.3 分离 | 第12页 |
1.3.4 选矿废水来源 | 第12页 |
1.4 处理方法及国内外现状 | 第12-14页 |
1.4.1 物理方法 | 第12-13页 |
1.4.2 化学处理方法 | 第13-14页 |
1.4.3 生物处理 | 第14页 |
1.4.4 自然净化法 | 第14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5.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5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1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6-18页 |
2.2.1 几种氧化法 | 第16-18页 |
2.3 实验测定方法 | 第18-25页 |
2.3.1 实验药剂与仪器 | 第18-19页 |
2.3.2 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的测定 | 第19-21页 |
2.3.3 总磷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4 磷酸根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5 硫酸根的测定 | 第23页 |
2.3.6 TOC的测定 | 第23-25页 |
第3章 高级氧化法降解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的研究 | 第25-62页 |
3.1 氧化技术 | 第25-28页 |
3.2 O_3降解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的研究 | 第28-35页 |
3.2.1 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的去除 | 第29-30页 |
3.2.2 磷酸根的生成 | 第30-32页 |
3.2.3 硫酸根的生成 | 第32-33页 |
3.2.4 TOC的去除 | 第33-34页 |
3.2.5 小结 | 第34-35页 |
3.3 H2O2 降解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的研究 | 第35-42页 |
3.3.1 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的去除率 | 第35-37页 |
3.3.2 磷酸根的生成 | 第37-39页 |
3.3.3 硫酸根的生成 | 第39-40页 |
3.3.4 TOC的去除 | 第40-41页 |
3.3.5 小结 | 第41-42页 |
3.4 O_3/UV联用降解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的研究 | 第42-47页 |
3.4.1 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的去除 | 第42-43页 |
3.4.2 磷酸根的生成 | 第43-45页 |
3.4.3 硫酸根的生成 | 第45-46页 |
3.4.4 TOC的去除 | 第46-47页 |
3.4.5 小结 | 第47页 |
3.5 H_2O_2/UV联用处理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的研究 | 第47-53页 |
3.5.1 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的去除 | 第48-49页 |
3.5.2 磷酸根的生成 | 第49-50页 |
3.5.3 硫酸根的生成 | 第50-52页 |
3.5.4 TOC的去除 | 第52-53页 |
3.5.5 小结 | 第53页 |
3.6 本章总结 | 第53-58页 |
3.6.1 H_2O_2 的利用率分析 | 第53-55页 |
3.6.2 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去除总结 | 第55-56页 |
3.6.3 磷酸根的生成量总结 | 第56页 |
3.6.4 硫酸根的生成 | 第56-57页 |
3.6.5 TOC的去除 | 第57-58页 |
3.7 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去除路径分析 | 第58-62页 |
第4章 实际废水的处理 | 第62-70页 |
4.1 实验流程 | 第62-63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4.2.1 对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的去除率 | 第63页 |
4.2.2 磷酸根的生成量的分析 | 第63-64页 |
4.2.3 硫酸根的生成量的分析 | 第64-65页 |
4.2.4 TOC的生成量的分析 | 第65-66页 |
4.3 实际废水与模拟废水的对比 | 第66-69页 |
4.3.1 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去除率的比较 | 第66-67页 |
4.3.2 磷酸根生成量的比较 | 第67-68页 |
4.3.3 硫酸根生成量的比较 | 第68页 |
4.3.4 TOC去除率的比较 | 第68-69页 |
4.4 pH值降低的原因分析 | 第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