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高温下钢框架的塑性力学特征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8页
        1.1.1 火灾危害性及特点第15-17页
        1.1.2 火灾对钢结构危害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2页
        1.2.1 钢结构抗火试验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2 钢结构抗火软件模拟研究现状第20-21页
        1.2.3 空间钢结构抗火研究现状第21-22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23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2 主要研究路线第23页
    1.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钢框架高温下材料特性及传热学基本理论第24-33页
    2.1 建筑火灾升温曲线第24-26页
        2.1.1 标准升温曲线第24-25页
        2.1.2 标准火灾下无防火保护钢构件温度第25-26页
    2.2 传热学基本理论第26-27页
        2.2.1 热辐射第27页
        2.2.2 热对流第27页
    2.3 高温下钢结构材料特性第27-32页
        2.3.1 热膨胀系数第28页
        2.3.2 导热系数第28-29页
        2.3.3 比热容第29页
        2.3.4 密度第29-30页
        2.3.5 钢材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规律第30页
        2.3.6 钢材屈服强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第30-31页
        2.3.7 泊松比第31页
        2.3.8 高温下钢材的应力-应变关系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钢框架塑性极限分析基本理论第33-47页
    3.1 结构塑性极限基本理论第33-35页
        3.1.1 塑性铰性质第33-34页
        3.1.2 塑性极限分析理论基本假设第34-35页
    3.2 塑性极限分析的界限定理第35页
    3.3 塑性极限分析几种计算方法第35-38页
        3.3.1 机动法第35页
        3.3.2 静力法第35-36页
        3.3.3 机构叠加法第36-38页
    3.4 火灾下结构外荷载内力与温度内力计算第38-44页
        3.4.1 高温下梁截面塑性弯矩第41-42页
        3.4.2 平面钢框架高温下分析算例第42-44页
    3.5 塑性铰出现的判据第44页
    3.6 火灾下结构的极限状态第44-46页
    3.7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平面钢框架高温下塑性分析第47-79页
    4.1 有限元分析方法第47-48页
    4.2 算例描述第48-50页
    4.3 热—力耦合分析步骤第50-52页
        4.3.1 温度场分析步骤第50-51页
        4.3.2 热—力耦合分析步骤第51-52页
    4.4 模型建立第52-55页
        4.4.1 单元说明第52-53页
        4.4.2 两层一跨钢框架模型建立第53-55页
        4.4.3 两层两跨钢框架模型建立第55页
    4.5 平面钢框架受火力学特征分析第55-78页
        4.5.1 两层一跨平面钢框架温度场分析第55-58页
        4.5.2 两层两跨平面钢框架温度场分析第58-61页
        4.5.3 热力耦合作用下两层一跨平面钢框架塑性分析第61-70页
        4.5.4 热力耦合作用下两层两跨平面钢框架塑性分析第70-78页
    4.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空间钢框架高温下塑性分析第79-96页
    5.1 算例描述第79-80页
    5.2 空间钢框架模型建立第80页
    5.3 结果分析第80-88页
        5.3.1 空间钢框架温度场结果分析第80-83页
        5.3.2 热力耦合作用下空间钢框架塑性分析第83-88页
    5.4 不同火灾位置对空间钢框架力学性能的影响第88-95页
        5.4.1 温度场分析第88-91页
        5.4.2 热-力耦合场分析第91-95页
    5.5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6.1 结论第96页
    6.2 展望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学术成果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肥地区高强混凝土回弹和超声回弹测强曲线建立及应用
下一篇:装配式建筑外挂脚手架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