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稠油的概述 | 第13-16页 |
1.2.1 稠油的定义 | 第13-14页 |
1.2.2 稠油的组成 | 第14-15页 |
1.2.3 稠油的流变性质 | 第15-16页 |
1.3 稠油开采技术 | 第16-19页 |
1.3.1 热力开采技术 | 第16-18页 |
1.3.2 化学开采技术 | 第18-19页 |
1.4 沥青质分散剂 | 第19-24页 |
1.4.1 非聚合型分散剂 | 第19-21页 |
1.4.2 聚合型分散剂 | 第21-24页 |
1.5 稠油催化水热裂解技术 | 第24-29页 |
1.5.1 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5.2 催化机理 | 第28-29页 |
1.5.3 目前催化剂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1.6 催化剂设计思路 | 第29-30页 |
1.7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梳型共聚物靶向分散沥青质的研究 | 第32-50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2.2.1 实验药品和装置 | 第32-34页 |
2.2.2 PMV系列沥青质分散剂的合成 | 第34-35页 |
2.2.3 模型油的配制 | 第35-36页 |
2.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8页 |
2.3.1 PMV系列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 第36-39页 |
2.3.2 不同芳香/脂肪烃侧链对沥青质初始析出点的影响 | 第39-43页 |
2.3.3 PMV对模型油浊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4 PMV对模型油中沥青质粒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5 PMV对模型油中沥青质形貌的影响 | 第45-46页 |
2.3.6 PMV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7 靶向分散机理 | 第47-48页 |
2.3.8 稠油靶向催化基团的确定 | 第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复合纳米粒子催化水热裂解稠油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50-65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3.2.1 药品和实验装置 | 第51-52页 |
3.2.2 合成路线 | 第52页 |
3.2.3 聚乙烯基咪唑(PVI)的合成 | 第52-53页 |
3.2.4 复合纳米粒子(TiO_2@PVI/Ni~(2+))的合成 | 第53页 |
3.2.5 稠油催化水热裂解实验 | 第53页 |
3.2.6 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53-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3.3.1 PVI聚合物的表征 | 第54-55页 |
3.3.2 复合纳米粒子(TiO_2@PVI/Ni~(2+))的表征 | 第55-59页 |
3.3.3 Ni~(2+)负载量对催化降黏的影响 | 第59-61页 |
3.3.4 反应条件对催化降黏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5 供氢剂对催化降黏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6 裂解反应对稠油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复合纳米粒子催化水热裂解稠油的机理研究 | 第65-82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4.2.1 四组分分离 | 第65-66页 |
4.2.2 催化水热裂解产物的分析方法 | 第66-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80页 |
4.3.1 油样的四组分分析 | 第68页 |
4.3.2 沥青质和胶质的分子量 | 第68-70页 |
4.3.3 沥青质和胶质的元素分析 | 第70-71页 |
4.3.4 沥青质和胶质的核磁共振氢谱 | 第71-73页 |
4.3.5 沥青质和胶质的红外光谱 | 第73-75页 |
4.3.6 饱和烃和芳香烃的气质联用分析 | 第75-80页 |
4.3.7 反应后水样的气质联用分析 | 第80页 |
4.4 催化机理 | 第80-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录作者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总结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