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光伏储能系统关键部件建模与联合仿真分析 | 第18-51页 |
2.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 第18-29页 |
2.1.1 光伏电池模型 | 第18-21页 |
2.1.2 光伏发电单元仿真 | 第21-23页 |
2.1.3 DC/DC变换器 | 第23-25页 |
2.1.4 MPPT控制 | 第25-26页 |
2.1.5 光伏MPPT系统仿真 | 第26-29页 |
2.2 储能系统 | 第29-38页 |
2.2.1 储能系统对比与选取 | 第29-30页 |
2.2.2 铅酸蓄电池原理 | 第30-31页 |
2.2.3 铅酸蓄电池建模 | 第31-34页 |
2.2.4 铅酸蓄电池仿真 | 第34-38页 |
2.3 虚拟同步机 | 第38-44页 |
2.3.1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 | 第38-41页 |
2.3.2 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 | 第41-44页 |
2.4 光伏储能虚拟同步机系统模型的选取 | 第44-45页 |
2.4.1 共直流母线型 | 第44-45页 |
2.4.2 共交流母线型 | 第45页 |
2.5 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搭建 | 第45-49页 |
2.5.1 储能单元充放电控制 | 第45-46页 |
2.5.2 光储联合发电控制 | 第46-47页 |
2.5.3 仿真分析 | 第47-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基于虚拟同步机的光伏储能系统运行模式研究 | 第51-67页 |
3.1 虚拟同步机孤网和并网分析 | 第51页 |
3.1.1 并网运行 | 第51页 |
3.1.2 孤网运行 | 第51页 |
3.2 虚拟同步机孤网和并网运行仿真 | 第51-58页 |
3.2.1 并网运行模式 | 第52-55页 |
3.2.2 孤网运行模式 | 第55-58页 |
3.3 虚拟同步机不同控制参数的影响 | 第58-61页 |
3.3.1 转动惯量J | 第58-59页 |
3.3.2 阻尼系数D | 第59-60页 |
3.3.3 频率-有功下垂系数K_p | 第60-61页 |
3.4 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参数自适应控制 | 第61-65页 |
3.4.1 自适应虚拟惯量分析 | 第61-62页 |
3.4.2 自适应控制策略 | 第62-64页 |
3.4.3 改进型自适应控制策略 | 第64-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考虑储能充放电特性的虚拟同步机控制参数边界研究 | 第67-81页 |
4.1 储能单元的优化配置分析 | 第67-68页 |
4.2 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约束 | 第68-71页 |
4.2.1 蓄电池荷电状态约束 | 第69-70页 |
4.2.2 蓄电池的充放电倍率约束 | 第70页 |
4.2.3 蓄电池功率变化率约束 | 第70-71页 |
4.3 虚拟同步机的关键参数运行边界分析 | 第71-76页 |
4.4 仿真分析 | 第76-77页 |
4.5 光伏储能系统的虚拟惯量计算 | 第77-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可接入光伏储能的新型固态变压器及其虚拟同步机控制 | 第81-103页 |
5.1 可接入光伏储能的固态变压器拓扑 | 第81-83页 |
5.1.1 传统固态变压器拓扑 | 第81-82页 |
5.1.2 一种带光伏储能的固态变压器系统拓扑 | 第82-83页 |
5.2 一种新型固态变压器模型 | 第83-94页 |
5.2.1 MPR-SST拓扑结构 | 第83-85页 |
5.2.2 MPR-SST工作原理 | 第85-87页 |
5.2.3 仿真验证 | 第87-91页 |
5.2.4 样机验证 | 第91-94页 |
5.3 基于MPR-SST的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及其仿真验证 | 第94-102页 |
5.3.1 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 | 第94-96页 |
5.3.2 仿真分析 | 第96-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总结 | 第103-104页 |
6.2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1.已发表论文 | 第110页 |
2.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0-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