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乡村民宿的发展背景 | 第10-12页 |
1.1.2 文化体验的发展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3.1 关于民宿 | 第14-18页 |
1.3.2 关于文化体验 | 第18-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22-38页 |
2.1 闽南与闽南文化 | 第22-24页 |
2.1.1 闽南地区 | 第22页 |
2.1.2 闽南文化 | 第22-24页 |
2.2 乡村民宿的概念 | 第24-27页 |
2.2.1 民宿的概念 | 第24-25页 |
2.2.2 乡村民宿的概念 | 第25-26页 |
2.2.3 乡村民宿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2.3 文化体验的理论 | 第27-30页 |
2.3.1 体验的概念 | 第27页 |
2.3.2 文化体验的概念 | 第27-28页 |
2.3.3 文化体验的基本类型 | 第28-30页 |
2.4 建筑学相关理论 | 第30-38页 |
2.4.1 建筑现象学 | 第31-33页 |
2.4.2 建筑心理学 | 第33-34页 |
2.4.3 地域主义 | 第34-38页 |
第三章 基于文化体验的乡村民宿设计要素与表达 | 第38-73页 |
3.1 侧重视觉感知的文化体验要素 | 第38-49页 |
3.1.1 时间性要素 | 第38-43页 |
3.1.2 地域性要素 | 第43-49页 |
3.2 侧重行为感知的文化体验要素 | 第49-64页 |
3.2.1 产业性要素 | 第49-58页 |
3.2.2 交互性要素 | 第58-64页 |
3.3 侧重精神感知的文化体验要素 | 第64-72页 |
3.3.1 乡村性要素 | 第64-67页 |
3.3.2 情感性要素 | 第67-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闽南地区乡村民宿的调研分析 | 第73-113页 |
4.1 闽南地区乡村民宿实地体验调研与分析 | 第73-94页 |
4.1.1 “田边厝”民宿 | 第73-77页 |
4.1.2 “溪园”民宿 | 第77-82页 |
4.1.3 “问海”民宿 | 第82-84页 |
4.1.4 “水云间”民宿 | 第84-88页 |
4.1.5 “云栖山舍”民宿 | 第88-90页 |
4.1.6 “花田社”民宿 | 第90-94页 |
4.1.7 小结 | 第94页 |
4.2 闽南地区乡村民宿文化体验的分析与评价 | 第94-103页 |
4.2.1 问卷的设计 | 第94-95页 |
4.2.2 基础信息分析 | 第95-96页 |
4.2.3 体验感知分析 | 第96-99页 |
4.2.4 闽南乡村民宿调查问卷中发现的问题 | 第99-100页 |
4.2.5 闽南乡村民宿走访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 第100-103页 |
4.3 基于文化体验的闽南乡村民宿建筑设计策略初探 | 第103-112页 |
4.3.1 基于“古厝文化”体验的地域性塑造策略 | 第104-108页 |
4.3.2 基于“山海文化”体验的在地性设计策略 | 第108-110页 |
4.3.3 基于“民俗文化”体验的场所营造策略 | 第110-11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五章 基于文化体验的闽南地区乡村民宿设计实践 | 第113-126页 |
5.1 场地环境文化体验要素分析 | 第113-115页 |
5.1.1 场地基本情况 | 第113-114页 |
5.1.2 场地环境的文化体验要素 | 第114-115页 |
5.2 民宿改扩建的应对策略构想与设计实践 | 第115-121页 |
5.3 设计方案 | 第121-12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26-128页 |
研究成果 | 第126-12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附录 | 第132-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