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2.1.3 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金融抑制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农村金融理论 | 第22-23页 |
2.3 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建设银行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3.1 普惠金融的建行模式 | 第24页 |
3.2 建行的“涉农涉小”金融实践 | 第24-28页 |
3.2.1 助农 | 第25-26页 |
3.2.2 帮小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建行东莞分行“涉农涉小”贷款的实践 | 第28-43页 |
4.1 建行东莞分行的普惠金融发展概况 | 第28页 |
4.2 “涉农涉小”贷款余额 | 第28-33页 |
4.2.1 中心支行“涉农涉小”贷款余额 | 第28-30页 |
4.2.2 直管支行“涉农涉小”贷款余额 | 第30-33页 |
4.2.3 东莞分行“涉农涉小”贷款总额 | 第33页 |
4.3 “涉农涉小”贷款客户 | 第33-38页 |
4.3.1 中心支行“涉农涉小”贷款客户 | 第33-35页 |
4.3.2 直管支行“涉农涉小”贷款客户 | 第35-37页 |
4.3.3 东莞分行“涉农涉小”贷款总客户数 | 第37-38页 |
4.4 “涉农涉小”不良贷款 | 第38-43页 |
4.4.1 中心支行“涉农涉小”不良贷款 | 第39-41页 |
4.4.2 直管支行“涉农涉小”不良贷款 | 第41-42页 |
4.4.3 东莞分行“涉农涉小”不良贷款总额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建设银行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 第43-51页 |
5.1 SWOT分析方法介绍 | 第43页 |
5.2 发展优势Strength | 第43-45页 |
5.2.1 科学的顶层设计 | 第43-44页 |
5.2.2 领先的金融科技 | 第44页 |
5.2.3 更具广度的服务网络 | 第44-45页 |
5.2.4 匹配普惠金融的产品创新 | 第45页 |
5.3 发展劣势Weakness | 第45-47页 |
5.3.1 普惠金融开展的全面性不足 | 第45-46页 |
5.3.2 针对普惠金融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 第46页 |
5.3.3 针对普惠金融的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亟待完善 | 第46-47页 |
5.4 市场机会Opportunity | 第47-48页 |
5.4.1 国家对普惠金融的支持与政策引导 | 第47页 |
5.4.2 普惠金融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 第47-48页 |
5.5 市场威胁Threat | 第48-51页 |
5.5.1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同业竞争 | 第48-49页 |
5.5.2 农村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 第49-51页 |
第六章 银行机构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 | 第51-56页 |
6.1 美国的社区银行 | 第51页 |
6.2 孟加拉的格莱珉乡村银行 | 第51-53页 |
6.3 巴西的代理银行 | 第53页 |
6.4 肯尼亚的手机银行 | 第53-54页 |
6.5 国际发展经验对国内银行的启示 | 第54-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56-59页 |
7.2.1 牢固树立普惠金融服务理念 | 第56-57页 |
7.2.2 改进普惠金融的风险管理机制 | 第57页 |
7.2.3 完善普惠金融的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 | 第57-58页 |
7.2.4 继续做好普惠金融的产品创新与服务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