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7页 |
1.3.1 滨海地区植物景观研究 | 第12-14页 |
1.3.2 滨海地区 | 第14-15页 |
1.3.3 景观评价 | 第15-17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深圳市杨梅坑风景区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 第18-66页 |
2.0 调查范围及内容 | 第18页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8-23页 |
2.1.1 研究地概况 | 第18页 |
2.1.2 研究样地的选择 | 第18-21页 |
2.1.3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2.2.1 群落基本情况分析 | 第23-24页 |
2.2.2 杨梅坑区域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 第24-25页 |
2.3 杨梅坑区域植物群落结构综合特征 | 第25-28页 |
2.3.1 各植物群落乔木层平均高度分析 | 第25-26页 |
2.3.2 各群落灌木层平均高度 | 第26页 |
2.3.3 各群落草本层平均高度 | 第26-28页 |
2.4 杨梅坑各个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第28-61页 |
2.5 植物群落不同层次的多样性分析 | 第61-64页 |
2.5.1 各群落中不同层次的多样性指数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2.5.2 各群落中不同层次的丰富度指数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2.5.3 各群落中不同层次的均匀度指数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2.6 讨论与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三章 植物群落景观效果分析 | 第66-74页 |
3.1 受到人为干预较多的群落 | 第66-67页 |
3.2 人工群落 | 第67-70页 |
3.3 公园植物群落 | 第70-71页 |
3.4 近自然群落 | 第71-72页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杨梅坑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与分析 | 第74-84页 |
4.1 评价与分析方法 | 第74-75页 |
4.1.1 照片拍摄与选择 | 第74页 |
4.1.2 照片拍摄选择条件 | 第74页 |
4.1.3 评价者选择 | 第74-75页 |
4.2 评价模型构建 | 第75-81页 |
4.2.1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第75页 |
4.2.2 指标体系确定 | 第75-77页 |
4.2.3 指标权重确定 | 第77-81页 |
4.3 综合评价等级及其划定 | 第81-83页 |
4.3.1 评价等级划分 | 第81-82页 |
4.3.2 杨梅坑植物景观评价等级分布 | 第82-83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景观优化与建议 | 第84-90页 |
5.1 存在的问题 | 第84-85页 |
5.1.1 立地条件的制约 | 第84页 |
5.1.2 景观趋同 | 第84页 |
5.1.3 群落结构状况较差 | 第84页 |
5.1.4 季相变化不明显 | 第84-85页 |
5.1.5 缺少游憩场所 | 第85页 |
5.2 优化的原则 | 第85-86页 |
5.2.1 完善和优化群落结构 | 第85页 |
5.2.2 地带植物的使用 | 第85页 |
5.2.3 保护生物多样性 | 第85页 |
5.2.4 景观多样性 | 第85-86页 |
5.2.5 整体性、系统性 | 第86页 |
5.3 优化的建议 | 第86-90页 |
5.3.1 乡土植物的运用 | 第86-88页 |
5.3.2 模拟区域群落特征 | 第88-89页 |
5.3.3 对部分茂密的森林,适当开辟游览小道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附录1 杨梅坑群落调查植物名录 | 第96-107页 |
附录2 杨梅坑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值专家问卷表 | 第107-109页 |
附录3 杨梅坑风景区植物群落景观调查问卷 | 第109-111页 |
附录4 杨梅坑风景区植物群落评价照片 | 第111-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