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学术价值 | 第11-12页 |
2.应用价值 | 第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4-16页 |
1.重点 | 第15页 |
2.难点 | 第15页 |
3.创新点 | 第15页 |
4.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西柏坡时期意识形态共识形成的背景 | 第17-27页 |
(一) 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较量 | 第17-19页 |
1.国共较量,内战还是和平 | 第18页 |
2.各党派争取和平民主 | 第18-19页 |
(二) 党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 | 第19-22页 |
1.土地改革和整党运动双管齐下 | 第19-21页 |
2.纠正错误倾向,走上健全发展轨道 | 第21页 |
3.“五一口号”促进协商共和 | 第21-22页 |
4.划时代的盛会 | 第22页 |
(三) 凝聚意识形态共识是现实提出的迫切要求 | 第22-27页 |
1.中国各民主党派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 第23页 |
2.国民党意识形态宣传存在缺陷性 | 第23-25页 |
3.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忠诚信仰 | 第25-27页 |
二、西柏坡时期凝聚意识形态共识及举措 | 第27-34页 |
(一) 不同意识形态的存在 | 第27-31页 |
1.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 第27-29页 |
2.国民党—三民主义、法西斯主义 | 第29-30页 |
3.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思想态势 | 第30-31页 |
(二) 中国共产党凝聚意识形态共识的举措 | 第31-34页 |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实现路径 | 第31-32页 |
2.统一战线、凝聚共识—五一口号的发布 | 第32-33页 |
3.勠力同心,多党合作 | 第33-34页 |
三、西柏坡时期意识形态共识的实质与启示 | 第34-41页 |
(一) 西柏坡时期中共凝聚意识形态共识实质—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 第34-36页 |
1.政治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 第34-35页 |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提供思想武器 | 第35-36页 |
3.阶级基础—坚持工农联盟 | 第36页 |
(二) 西柏坡时期凝聚意识形态共识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 第36-41页 |
1.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实践又反作用于理论 | 第37页 |
2.意识形态作用于执政党,执政党反作用于意识形态 | 第37-38页 |
3.构建意识形态共识的根基—政治认同 | 第38-39页 |
4.引领当代意识形态建设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