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地方金融事业论文

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选择与对策分析--基于上海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9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1-16页
  一、国外金融中心问题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国内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现状第13-16页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内容第16-17页
 第四节 可能有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17-19页
第二章 金融中心的一般研究第19-29页
 第一节 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第19-22页
  一、区位经济学第19页
  二、规模经济理论第19-20页
  三、产业集群理论第20页
  四、交易费用理论第20-21页
  五、金融地理学第21页
  六、总部经济学第21-22页
 第二节 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分类和形成条件第22-26页
  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第22-23页
  二、金融中心的分类第23-24页
  三、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第24-26页
 第三节 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研究第26-29页
  一、自然形成模式第26-27页
  二、政府推动引导型第27-28页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第28-29页
第三章 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第29-37页
 第一节 基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的角度第29-31页
  一、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第29-30页
  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的经济的实力,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标志第30-31页
  三、推动产业结构改革深化,促进国内外贸易发展第31页
 第二节 基于争取国际战略主动权的角度第31-34页
  一、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争取更多国际发言权第31-33页
  二、制定(有形和无形)国际金融规则,帮助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家获得世界性经济剩余第33-34页
 第三节 基于金融创新的角度第34-36页
  一、金融创新是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战略地位的必然选择第34-35页
  二、金融创新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第35-36页
 总结第36-37页
第四章 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选址分析第37-54页
 第一节 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选取第37-47页
  一、中国是否需要建设多个金融中心第37-38页
  二、我国城市金融竞争力实证分析第38-47页
 第二节 上海与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条件比较第47-53页
  一、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第47-48页
  二、金融机构聚集程度和开放度比较第48页
  三、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资产规模比较第48-49页
  四、金融生态环境比较第49-50页
  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其他条件比较第50-52页
  六、结论第52-53页
 第三节 上海与北京的定位第53-54页
第五章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状况与定位第54-68页
 第一节 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历史与现状第54-59页
  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第54-55页
  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第55-58页
  三、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不足第58-59页
 第二节 上海与香港、新加坡、东京等城市的比较和定位第59-68页
  一、上海与香港、新加坡、东京等城市的比较第60-65页
  二、沪港金融中心的定位第65-66页
  三、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亚洲的展望第66-68页
第六章 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对策分析第68-79页
 第一节 伦敦、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考察第68-70页
  一、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第68-69页
  二、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第69-70页
 第二节 亚洲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借鉴第70-72页
  一、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教训第70-71页
  二、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教训第71-72页
  三、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教训第72页
 第三节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第72-74页
 第四节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体对策第74-79页
  一、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第74-75页
  二、通过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改善城市微观环境第75-76页
  三、加强合作,提高上海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度,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金融文化第76-77页
  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法制环境建设和金融监管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基于贸易、就业、产业结构的分析
下一篇: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的信用卡客户细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