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脓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5页 |
1 病原学 | 第8-10页 |
1.1 形态观察 | 第8页 |
1.2 培养特性 | 第8-9页 |
1.3 生化特性 | 第9页 |
1.4 毒素及其致病性 | 第9-10页 |
1.5 绿脓杆菌的分型 | 第10页 |
2 流行病学 | 第10-11页 |
2.1 流行特点 | 第10页 |
2.2 发病时间 | 第10页 |
2.3 传染源 | 第10-11页 |
2.4 传染途径 | 第11页 |
2.5 各种应激因素 | 第11页 |
3 临床症状 | 第11-12页 |
4 防治 | 第12-13页 |
4.1 疫苗防治 | 第12页 |
4.2 中草药防治 | 第12-13页 |
4.3 加强饲养管理 | 第13页 |
4.4 加强其他疾病的免疫 | 第13页 |
5 关于绿脓杆菌耐药性的研究 | 第13-14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23页 |
1 材料 | 第15-17页 |
1.1 病料来源 | 第1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5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5-16页 |
1.5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16-17页 |
2 方法 | 第17-23页 |
2.1 细菌分离培养 | 第17页 |
2.2 涂片染色镜检 | 第17页 |
2.3 生化实验 | 第17-18页 |
2.4 药敏试验 | 第18页 |
2.5 PCR鉴定 | 第18-19页 |
2.5.1 引物设计 | 第18页 |
2.5.2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8页 |
2.5.3 PCR反应体系 | 第18-19页 |
2.5.4 PCR反应条件 | 第19页 |
2.5.5 PCR产物的鉴定 | 第19页 |
2.5.6 PCR产物测序及构建系统发生树 | 第19页 |
2.6 鸡源绿脓杆菌株的致病性研究 | 第19-23页 |
2.6.1 分离株G1、G2的菌液制备 | 第19-20页 |
2.6.2 G1、G2菌液的平板计数 | 第20页 |
2.6.3 致病性试验 | 第20页 |
2.6.4 病理组织学检测 | 第20-23页 |
结果 | 第23-32页 |
1 细菌分离培养及染色镜检结果 | 第23-24页 |
2 生化试验结果 | 第24-25页 |
3 药敏试验结果 | 第25-26页 |
4 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 | 第26-28页 |
4.1 扩增结果 | 第26页 |
4.2 同源性分析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 第26-28页 |
5 G1株和G2株对雏鸡的致病性研究结果 | 第28-29页 |
5.1 菌液的平板计数结果 | 第28页 |
5.2 G1株和G2株对雏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28-29页 |
6 死亡雏鸡的剖检变化 | 第29-30页 |
7 死亡雏鸡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