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 “免费服务+互联网广告”商业模式的经济意义 | 第10页 |
2. 互联网广告屏蔽行为对“免费服务+互联网广告”商业模式的冲击 | 第10-11页 |
3. 中、德两国法院对互联网广告屏蔽纠纷的相反司法裁判 | 第11页 |
4. 选题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互联网广告屏蔽行为的中德比较研究 | 第14-19页 |
(一) 中、德案例汇总与类型化 | 第14-16页 |
(二) 中、德互联网广告屏蔽行为的区别 | 第16-18页 |
1. 行为人的身份不同 | 第16-17页 |
2. 行为所涉互联网广告屏蔽软件的功能和收费模式不同 | 第17-18页 |
(三) 中德互联网广告屏蔽行为差异对比较法研究的影响 | 第18-19页 |
三、德国法院判决互联网广告屏蔽行为不具有违法性的法律分析 | 第19-31页 |
(一) 德国司法实践和法律适用情况 | 第19页 |
(二) 商业行为 | 第19-23页 |
1. 商业行为的概念 | 第19-20页 |
2. 商业行为在互联网广告屏蔽行为中的检视 | 第20-22页 |
3. 小结 | 第22-23页 |
(三) 竞争者 | 第23-24页 |
1. 竞争者要件 | 第23页 |
2. 竞争关系在互联网广告屏蔽行为中的检视 | 第23-24页 |
(四) 针对性阻碍 | 第24-27页 |
1. 构成要件概述 | 第24页 |
2. 不正当的阻碍 | 第24-25页 |
3. 阻碍具有针对性 | 第25页 |
4. 阻碍故意 | 第25页 |
5. 全面的利益衡量 | 第25-27页 |
6. 不构成针对性阻碍 | 第27页 |
(五) 攻击型交易 | 第27-28页 |
1. 适用范围 | 第27-28页 |
2. 攻击型交易的构成要件 | 第28页 |
3. 不属于攻击型交易 | 第28页 |
(六) 一般条款 | 第28-30页 |
1. 一般条款的具体化 | 第29页 |
2. 不属于不被允许的一般市场阻碍 | 第29-30页 |
(七) 小结 | 第30-31页 |
四、中国法院判决互联网广告屏蔽行为具有违法性的法律分析 | 第31-42页 |
(一) 中国司法实践和法律适用情况 | 第31页 |
(二) 一般条款的司法适用现状 | 第31-41页 |
1. 一般条款的具体化 | 第31-32页 |
2. 竞争行为 | 第32-34页 |
3. 竞争关系 | 第34-35页 |
4. 不正当性 | 第35-39页 |
5. 技术中立或消费者的选择权 | 第39-41页 |
(三) 小结 | 第41-42页 |
五、中德两国对互联网广告屏蔽行为违法性认定结果不同的原因分析 | 第42-47页 |
(一) 中国和德国的互联网广告屏蔽行为本身存在区别 | 第42页 |
(二) 德国法院认为互联网广告屏蔽行为不构成不正当竞争的原因 | 第42-44页 |
1. 司法应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谦抑 | 第42页 |
2. 全面的利益衡量 | 第42-44页 |
(三) 我国法院认为互联网广告屏蔽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1. 对竞争行为的认定过于宽泛 | 第44页 |
2. 未对互联网广告屏蔽行为进行区分 | 第44页 |
3. 法院未在竞争活动中秉持谦抑立场 | 第44-45页 |
4. 对“不正当性”的认定中存在问题 | 第45-46页 |
(四) 德国裁判思路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46-47页 |
六、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