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水分散聚己内酯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涂层的缓释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第12页
    1.2 可降解高分子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第12-15页
        1.2.1 去溶剂化法第12-13页
        1.2.2 乳化-溶剂挥发法第13-14页
        1.2.3 喷雾干燥法第14-15页
    1.3 药物控制缓释系统第15-20页
        1.3.1 微粒药物载体控释系统第16-17页
        1.3.2 载体高分子材料的分类第17-20页
    1.4 所载药物第20-21页
    1.5 高分子载药纳米微粒的缓释过程第21-23页
        1.5.1 生物降解机理第21-22页
        1.5.2 生物降解过程第22页
        1.5.3 影响降解过程的因素第22-23页
    1.6 涂层的介绍第23-26页
        1.6.1 涂层的制备方法第23-25页
        1.6.2 纳米涂层材料类型第25页
        1.6.3 纳米涂层的主要应用第25-26页
    1.7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第26-28页
第二章 聚己内酯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第28-36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实验部分第29-31页
        2.2.1 实验药品、仪器与设备第29-30页
        2.2.2 实验装置第30页
        2.2.3 聚己内酯载药微球的制备第30-31页
        2.2.4 微球的透析第31页
        2.2.5 微球的冷冻干燥第3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1-35页
        2.3.1 不同温度对纳米微球粒径和药物包封率的影响第31-32页
        2.3.2 不同的搅拌速度对纳米微球粒径的影响第32页
        2.3.3 不同投药量对纳米微球粒径的影响第32-33页
        2.3.4 透析速度对纳米微球粒径的影响第33-34页
        2.3.5 初始水体积对纳米微球粒径的影响第34-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雷帕霉素和紫杉醇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第36-54页
    3.1 引言第36-38页
    3.2 实验部分第38-43页
        3.2.1 实验药品、仪器与设备第38页
        3.2.2 溶液制备第38-39页
        3.2.3 色谱条件第39-40页
        3.2.4 雷帕霉素流动相条件第40-41页
        3.2.5 雷帕霉素柱温条件第41-42页
        3.2.6 紫杉醇流动相和柱温的选择第42-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51页
        3.3.1 雷帕霉素干扰性实验第43-45页
        3.3.2 紫杉醇干扰实验第45-47页
        3.3.3 线性实验第47-49页
        3.3.4 精密度实验第49-50页
        3.3.5 稳定性实验第50页
        3.3.6 回收率实验第50-51页
    3.4 聚己内酯载药纳米微球包封率的测定第51-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药物涂层的缓释第54-70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实验部分第54-60页
        4.2.1 实验药品与设备第54-55页
        4.2.2 实验方案第55-56页
        4.2.3 PBS缓冲液的制备和酶溶液的配制第56-57页
        4.2.4 体内缓释涂层的条件第57页
        4.2.5 最佳烘干时间的选择第57-58页
        4.2.6 匀胶机条件的选择第58-59页
        4.2.7 涂层的制备第59-6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0-67页
        4.3.1 未载药聚己内酯纳米微球涂层对药物缓释的影响第60-62页
        4.3.2 未载药聚己内酯纳米微球涂层的含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第62-63页
        4.3.3 不同紫杉醇含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第63-64页
        4.3.4 同时含有两种药物时不同药物对释放量的影响第64-66页
        4.3.5 不同酶条件下聚己内酯载雷帕霉素涂层缓释情况第66-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其他方法的尝试第69-70页
第五章 总结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四氟乙烯纤维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下一篇:铜硫化合物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