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汉正街老字号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 选题缘由与论题意义 | 第11-13页 |
1. 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2. 武汉老字号的生存现状 | 第12页 |
3. 汉正街人的使命感 | 第12-13页 |
(二) 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 | 第13-15页 |
1. 汉正街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2. 武汉老字号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15-1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写作思路 | 第16页 |
(四) 主要观点与理论创新 | 第16-19页 |
1. 主要观点 | 第16-17页 |
2. 理论创新 | 第17-19页 |
一、汉正街的历史背景 | 第19-26页 |
(一) 汉口的兴起 | 第19-21页 |
(二) 汉正街沿革 | 第21-26页 |
二、汉正街老字号的概况 | 第26-35页 |
(一) 老字号的定义 | 第26-27页 |
1. 商务部针对老字号的相关文件 | 第26-27页 |
2. 武汉市关于老字号的文件 | 第27页 |
(二) 汉正街老字号的概述 | 第27-30页 |
1. 经营项目集中 | 第29页 |
2. 与外地老字号角逐竞争 | 第29-30页 |
(三) 汉正街老字号的发展历程 | 第30-35页 |
1. 明清时期的兴起繁盛 | 第30-31页 |
2. 民国时期的曲折发展 | 第31-33页 |
3. 建国初期的蜕变改革 | 第33-34页 |
4. 改革开放后的衰退 | 第34-35页 |
三、汉正街老字号文化遗产的解读 | 第35-53页 |
(一) 汉正街老字号物质文化遗产 | 第35-44页 |
1. 建筑 | 第35-38页 |
2. 牌匾 | 第38-39页 |
3. 器具 | 第39-41页 |
4. 商品 | 第41-44页 |
(二) 汉正街老字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44-49页 |
1. 谣谚与口头传说 | 第44-45页 |
2. 街道巷名 | 第45页 |
3. 字号 | 第45-46页 |
4. 店联 | 第46-47页 |
5. 秘方,配方和手艺 | 第47-49页 |
(三) 经营管理 | 第49-53页 |
四、汉正街老字号与汉口商业文化 | 第53-61页 |
(一) 有容乃大的胸襟 | 第53-54页 |
(二) 和而不同的个性 | 第54-56页 |
(三) 敢为人先的意识 | 第56-58页 |
(四) 诚实守信的品格 | 第58-59页 |
(五) 豪爽仗义的性情 | 第59-61页 |
五、汉正街老字号的保护与开发 | 第61-70页 |
(一) 文化空间的维护与抢救 | 第61-64页 |
1. 建立历史文化街区 | 第62-63页 |
2. 保护老字号优秀建筑 | 第63页 |
3. 室内环境营造意境 | 第63-64页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激活与传承 | 第64-67页 |
1.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 第64-65页 |
2. 注意文化符号的保护 | 第65页 |
3. 重塑老字号企业文化 | 第65-66页 |
4. 加强传承人的培养 | 第66-67页 |
(三) 商业竞争中的保护与发展 | 第67-70页 |
1. 国家政府的扶持 | 第67-68页 |
2. 提高品牌意识 | 第68页 |
3. 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自救 | 第68-70页 |
余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