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1胶囊治疗120例HIV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0-23页 |
第一节 AIDS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 第10-14页 |
一、“AIDS”病名由来 | 第10-11页 |
二、AIDS的病因病机 | 第11-13页 |
三、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 第13页 |
四、HIV对病患家庭的影响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对HIV感染的研究 | 第14-17页 |
一、中西医对HIV感染的治疗研究 | 第14-15页 |
二、治疗HIV感染的药物 | 第15-17页 |
第三节 试验药物特性和处方 | 第17-18页 |
一、药物名称 | 第17页 |
二、处方 | 第17页 |
三、剂型与规格 | 第17页 |
四、用法和剂量 | 第17页 |
五、贮藏和有效期 | 第17页 |
六、药学研究 | 第17-18页 |
第四节 处方中组成药物的研究 | 第18-21页 |
一、黄芩 | 第18-19页 |
二、人参茎叶皂苷 | 第19-20页 |
三、茜草 | 第20页 |
四、虫草头孢菌粉 | 第20-21页 |
第五节 ZL-1胶囊的临床前研究 | 第21-23页 |
一、药效学研究 | 第21-22页 |
二、毒性实验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3-64页 |
第一节 材料方法 | 第23-30页 |
一、诊断标准 | 第23-25页 |
二、病例选择 | 第25-26页 |
三、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四、治疗方法 | 第27-28页 |
五、观察项目及观察要求 | 第28-29页 |
(一) 评价指标 | 第28页 |
(二)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第28页 |
(三) 安全性指标 | 第28-29页 |
六、统计方法 | 第29-30页 |
(一) 统计分析人群 | 第29页 |
(二) 产生新变量 | 第29页 |
(三) 统计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 | 第29-30页 |
(四) 缺失数据处理 | 第30页 |
第二节 试验结果 | 第30-58页 |
一、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 第30-31页 |
二、一般资料分析 | 第31-32页 |
(一) 治疗前组间人口学资料和一般情况的比较 | 第31页 |
(二) 治疗前组间主次要疗效指标基线数据比较 | 第31-32页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页 |
(一) 依从性评价 | 第32页 |
(二) 合并用药 | 第32页 |
四、疗效评价 | 第32-58页 |
(一) 主要疗效指标 | 第32-52页 |
(二) 次要疗效指标 | 第52-54页 |
(三) 安全性分析 | 第54-58页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一、安全性分析 | 第58页 |
二、有效性分析 | 第58-62页 |
三、结论 | 第62-63页 |
四、讨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8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