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新生代盆地原型恢复的探讨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次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盆地原型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手段 | 第16-19页 |
2 柴达木盆地原始沉积厚度的恢复 | 第19-33页 |
·厚度恢复的原理方法 | 第19-22页 |
·新生代残余地层的分布 | 第22-27页 |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原始厚度的恢复 | 第27-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3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相带分析 | 第33-42页 |
·主要沉积剖面的分析 | 第33-37页 |
·新生代残余地层沉积相带平面分布 | 第37-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4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原始范围的厘定 | 第42-67页 |
·周缘山系对柴达木盆地形态的改造 | 第42-43页 |
·原始沉积范围恢复的原理方法 | 第43-46页 |
·主要骨干剖面的选取与绘制 | 第46-49页 |
·主要骨干剖面的平衡恢复 | 第49-62页 |
·利用骨干剖面对于柴达木盆地原始边界范围的恢复 | 第62-67页 |
5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的盆地原型分析 | 第67-80页 |
·柴达木新生代原型盆地 | 第67-72页 |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盆地原型与现今形态的比较 | 第72-77页 |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模型 | 第77-80页 |
6 结论和认识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