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定义和来源 | 第12-13页 |
1.1.2 VOCs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 VOCS的净化技术 | 第14-19页 |
1.2.1 物理法 | 第14-16页 |
1.2.1.1 吸收法 | 第14页 |
1.2.1.2 膜分离法 | 第14页 |
1.2.1.3 吸附法 | 第14-15页 |
1.2.1.4 冷凝法 | 第15-16页 |
1.2.2 化学法 | 第16-17页 |
1.2.2.1 燃烧法 | 第16页 |
1.2.2.2 等离子体氧化法 | 第16页 |
1.2.2.3 光催化降解法 | 第16-17页 |
1.2.3 生物法 | 第17-19页 |
1.2.3.1 生物过滤法 | 第17-18页 |
1.2.3.2 生物洗涤法 | 第18页 |
1.2.3.3 生物滴滤法 | 第18-19页 |
1.3 生物法净化VOCS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1.3.1 “吸收—生物膜”理论 | 第19-20页 |
1.3.2 “吸附—生物膜”理论 | 第20-21页 |
1.4 生物滴滤法处理VOCS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21-22页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6.1 目标污染物的选择 | 第22页 |
1.6.2 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2.1 试验装置与流程 | 第24-25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4 工艺参数的测定 | 第26-29页 |
2.4.1 分析项目 | 第26-27页 |
2.4.2 测试方法 | 第27-29页 |
2.4.2.1 苯分析方法 | 第27页 |
2.4.2.2 甲醛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生物滴滤池净化苯废气的试验研究 | 第29-35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3.2.1 生物滴滤池的挂膜启动 | 第29-31页 |
3.2.2 进气浓度对生物滴滤池净化苯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气体停留时间(EBRT)对生物滴滤池净化苯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3.2.4 液气比(L/Q)对生物滴滤池净化苯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5 生物滴滤池中处理苯废气的转化途径 | 第33-34页 |
3.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生物滴滤池净化甲醛废气的试验研究 | 第35-40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4.2.1 进气浓度对生物滴滤池去除甲醛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2 气体停留时间(EBRT)对生物滴滤池去除甲醛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3 液气比(L/Q)对生物滴滤池去除甲醛效果的影响 | 第37页 |
4.2.4 生物滴滤池中甲醛废气的转化途径 | 第37-39页 |
4.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生物滴滤池净化甲醛和苯混合废气的试验研究 | 第40-52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5.2.1 进气浓度对混合气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5.2.2 EBRT对混合气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42页 |
5.2.3 液气比(L/Q)对混合气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4 生物滴滤池处理混合废气的转化途径 | 第43-45页 |
5.2.5 苯单一进气与混合进气两种方式比较 | 第45-47页 |
5.2.5.1 不同进气浓度条件下的比较 | 第45-46页 |
5.2.5.2 不同停留时间EBRT的比较 | 第46-47页 |
5.2.5.3 液气比(L/Q)的比较 | 第47页 |
5.2.6 甲醛单一进气与混合进气两种方式的比较 | 第47-50页 |
5.2.6.1 不同进气浓度条件下的比较 | 第47-48页 |
5.2.6.2 不同EBRT的比较 | 第48-49页 |
5.2.6.3 不同液气比(L/Q)的比较 | 第49-50页 |
5.3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生物滴滤池净化苯和甲醛废气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52-60页 |
6.1 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 第52页 |
6.2 生物降解机理的选择 | 第52页 |
6.3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52-58页 |
6.3.1 “吸收—生物膜”理论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6.3.2 “吸附—生物膜”理论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6.3.3 动力学模型参数的验证 | 第54-58页 |
6.3.3.1 吸附动力学模型参数的求取 | 第54-55页 |
6.3.3.2 甲醛废气生物净化的动力学模型适用性验证 | 第55-57页 |
6.3.3.3 苯废气生物净化的动力学模型适用性验证 | 第57-58页 |
6.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七章 生物滴滤池内微生物菌群群落结构研究 | 第60-73页 |
7.1 宏基因组分类测序群落结构研究 | 第60页 |
7.2 生物滴滤池填料样品的采集及编号 | 第60页 |
7.3 生物滴滤池竹炭填料中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 | 第60-64页 |
7.3.1 竹炭填料负载微生物后SEM表征 | 第60-62页 |
7.3.2 生物膜收集及总DNA提取 | 第62页 |
7.3.3 PCR扩增和纯化 | 第62-63页 |
7.3.4 宏基因组分类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7.4.1 数据预处理 | 第64页 |
7.4.2 OTU聚类分析 | 第64-66页 |
7.4.3 多样性分析 | 第66-68页 |
7.4.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8-71页 |
7.4.4.1 门水平的群落结构分析 | 第68-69页 |
7.4.4.2 属水平的群落分析结构 | 第69-71页 |
7.5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