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聚晶金刚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聚晶金刚石材料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2 聚晶金刚石实验与仿真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烧结理论和工艺研究 | 第14-16页 |
1.3.1 烧结应力的发展 | 第14-16页 |
1.3.2 烧结工艺的发展 | 第16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聚晶金刚石烧结分析与材料模型选用 | 第18-35页 |
2.1 聚晶金刚石烧结成形的两面顶设备 | 第18-19页 |
2.2 聚晶金刚石烧结成形的工艺分析 | 第19-22页 |
2.2.1 烧结聚晶机理 | 第19-20页 |
2.2.2 烧结成形的工艺流程 | 第20-21页 |
2.2.3 烧结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 第21-22页 |
2.2.4 烧结的致密度分析 | 第22页 |
2.3 粉末堆积的孔隙率计算 | 第22-27页 |
2.3.1 最小堆积孔隙率 | 第22-25页 |
2.3.2 金刚石粉末的空隙率计算 | 第25-27页 |
2.4 聚晶金刚石烧结成形的材料模型 | 第27-30页 |
2.4.1 屈服面 | 第27-30页 |
2.4.2 塑性势面 | 第30页 |
2.5 材料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0-34页 |
2.5.1 硬化规律 | 第31-32页 |
2.5.2 摩擦角和内聚力的确定 | 第32-33页 |
2.5.3 帽子屈服面参数的确定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聚晶金刚石烧结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 第35-53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聚晶金刚石烧结模拟的前处置 | 第35-38页 |
3.2.1 温度和压力加载曲线 | 第35-36页 |
3.2.2 仿真中的速度参数设计 | 第36-37页 |
3.2.3 载荷压力p和顶锤压缩量Δ的参数关系分析 | 第37页 |
3.2.4 粉末压缩比的范围确定 | 第37-38页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43页 |
3.3.1 有限元模型简化 | 第39-41页 |
3.3.2 材料参数属性 | 第41页 |
3.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1-42页 |
3.3.4 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42-43页 |
3.4 数据结果的后处理分析 | 第43-52页 |
3.4.1 金刚石层的相对密度分析 | 第43-44页 |
3.4.2 金刚石层的等效应力分析 | 第44-45页 |
3.4.3 金刚石层的径向和轴向应力分布 | 第45-46页 |
3.4.4 金刚石层的三向应力分析 | 第46-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金刚石层应力和密度分布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3-63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顶锤下压速度对金刚石层的影响 | 第53-58页 |
4.2.1 顶锤下压速度对金刚石层等效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53-56页 |
4.2.2 顶锤下压速度对金刚石层密度分布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 金刚石层的高径比对金刚石层的影响 | 第58-62页 |
4.3.1 高径比对金刚石层等效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2 高径比对金刚石层密度分布的影响 | 第60-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聚晶金刚石脱模过程的应力分析 | 第63-69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聚晶金刚石的残余应力概述 | 第63-64页 |
5.3 脱模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 第64-65页 |
5.3.1 脱模过程模拟的条件假设 | 第64-65页 |
5.3.2 传热分析和静力分析 | 第65页 |
5.4 脱模过程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5.4.1 聚晶金刚石的冷却过程分析 | 第66页 |
5.4.2 聚晶金刚石径向残余应力和周向残余应力分析 | 第66-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