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30页 |
1.1 光电功能杂化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 第10-17页 |
1.1.1 太阳能电池 | 第10-13页 |
1.1.2 光(热)致变色材料 | 第13-15页 |
1.1.3 光催化降解材料 | 第15-16页 |
1.1.4 非线性光学材料 | 第16-17页 |
1.2 紫精类化合物的应用 | 第17-20页 |
1.2.1 电致变色 | 第18-19页 |
1.2.2 电子转移催化剂 | 第19页 |
1.2.3 化学修饰电极 | 第19-20页 |
1.2.4 光致变色 | 第20页 |
1.3 方酸衍生物及其应用 | 第20-24页 |
1.3.1 方酸衍生物的配位方式 | 第20-22页 |
1.3.2 方酸衍生物应用进展 | 第22-24页 |
1.3.2.1 离子识别 | 第22-23页 |
1.3.2.2 太阳能电池敏化剂 | 第23-24页 |
1.4 光电转换材料 | 第24-28页 |
1.4.1 光电转换 | 第24页 |
1.4.2 光电流理论研究 | 第24-28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选题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5.2 选题意义 | 第29页 |
1.5.3 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39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0-31页 |
2.1.1 药品(所用药品未加说明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 | 第30页 |
2.1.2 仪器和设备 | 第30-31页 |
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31-36页 |
2.2.1 有机分子的合成 | 第32-33页 |
2.2.1.1 碘化甲基紫精(MV~(2+)·2I~-)的合成 | 第32页 |
2.2.1.2 硝酸甲基紫精的制备 | 第32页 |
2.2.1.3 硝酸乙基紫精的制备 | 第32页 |
2.2.1.3 4,4'-联吡啶-N,N'-二氧化合物(BPDO)的合成 | 第32-33页 |
2.2.2 目标产物的合成 | 第33-36页 |
2.2.2.1 化合物1[Cd(C_4HO_4)_2(H_2O)_4]·(MV)_2·(C_4O_4)2的合成 | 第33页 |
2.2.2.2 化合物2[Cd(C_4HO_4)_2(H_2O)_4]·(EV)·(C_4HO_4)2的合成 | 第33页 |
2.2.2.3 化合物3[Cd_2(C_O_4)_2(BPDO)(H_2O)_4]_n的合成 | 第33页 |
2.2.2.4 化合物4 Co(BPDO)_2(H_2O)_4·(C_4O_4)的合成 | 第33-34页 |
2.2.2.5 化合物5[Zn(C_4O_4)(H_2O)_2]_n的合成 | 第34页 |
2.2.2.6 化合物6[Mg(C_4O_4)(H_2O)_2]_n的合成 | 第34页 |
2.2.2.7 化合物7[Cu(C_4O_4)(Py)_2(H_2O)_2]_n的合成 | 第34页 |
2.2.2.8 化合物8[Ni(C_4O_4)(Py)_2(H_2O)_2]_n的合成 | 第34-35页 |
2.2.2.9 化合物9[(4,4'-bipy-H_2)(GeI_4)]_n的合成 | 第35页 |
2.2.2.10 化合物10[(MV)_3(Ge_3I_9)_2]_n的合成 | 第35页 |
2.2.2.11 化合物11[(EV)(Ge_2I_6)]_n的合成 | 第35页 |
2.2.2.12 化合物12[IPV(Ge_2I_6)]_n的合成 | 第35-36页 |
2.3 合成小结 | 第36页 |
2.4 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 | 第36-37页 |
2.5 物理性质和谱学表征 | 第37-39页 |
2.5.1 光谱分析 | 第37页 |
2.5.2 光催化降解测试 | 第37-38页 |
2.5.3 光电流测试 | 第38页 |
2.5.4 热致变色测试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39-75页 |
3.1 化合物1 [Cd(C_4HO_4)_2(H_2O)_4]·(MV)_2·(C_4O_4)_2的结构解析 | 第39-42页 |
3.2 化合物2[Cd(C_4HO_4)_2(H_2O)_4]·(EV)·(C_4HO_4)_2的结构解析 | 第42-46页 |
3.3 化合物3[Cd_2(C_4O_4)_2(BPDO)(H_2O)_4]_n的结构解析 | 第46-50页 |
3.4 化合物4[Co(BPDO)_2(H_2O)_4·(C_4O_4)的结构解析 | 第50-53页 |
3.5 化合物5[Zn(C_4O_4)(H_2O)_2]_n的结构解析 | 第53-56页 |
3.6 化合物6[Mg(C_4O_4)(H_2O)_2]_n的结构解析 | 第56-58页 |
3.7 化合物7[Cu(C_4O_4)(Py)_2(H_2O)_2]_n结构解析 | 第58-61页 |
3.8 化合物8[Ni(C_4O_4)(Py)_2(H_2O)_2]_n的结构解析 | 第61-65页 |
3.9 化合物9[(4,4'-bipy-H_2)(GeI_4)]_n的的结构解析 | 第65-67页 |
3.10 化合物10[(MV)_3(Ge_3I_9)_2]_n的结构解析 | 第67-69页 |
3.11 化合物11[(EV)(Ge_2I_6)]_n的结构解析 | 第69-71页 |
3.12 化合物12[(IPV)(Ge_2I_6)]_n的结构解析 | 第71-75页 |
第四章 波谱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75-109页 |
4.1 红外光谱 | 第75-87页 |
4.1.1 化合物1[Cd(C_4HO_4)2(H_2O)_4]·(MV)_2·(C_4O_4)_2的红外光谱 | 第76-77页 |
4.1.2 化合物2[Cd(C_4HO_4)_2(H_2_O)_4]·(EV)·(C_4HO_4)_2的红外光谱 | 第77-78页 |
4.1.3 化合物3[Cd_2(C_4O_4)2 (BPDO)(H_2O)_4]_n的红外光谱 | 第78-79页 |
4.1.4 化合物4[Co(BPDO)(H_2O)_4·(C_4O_4)]_n的红外光谱 | 第79-80页 |
4.1.5 化合物5[Zn(C_4O_4)(H_2O)_2]_n的红外光谱 | 第80-81页 |
4.1.6 化合物6[Mg(C_4O_4)(H_2O)_2]_n的红外光谱 | 第81-82页 |
4.1.7 化合物7[Cu(C_4O_4)(Py)_2(H_2O)_2]_n的红外光谱 | 第82-83页 |
4.1.8 化合物8[Ni(C_4O_4)(Py)_2(H_2O)_2]_n的红外光谱 | 第83-84页 |
4.1.9 化合物9[(4,4'-bipy-H_2)(GeI_4)]_n的红外光谱 | 第84-85页 |
4.1.10 化合物10[(MV)_3(Ge_3I_9)_2]_n的红外光谱 | 第85-86页 |
4.1.11 化合物11[(EV)(Ge_2I_6)]_n的红外光谱 | 第86-87页 |
4.1.12 化合物12[(IPV)(Ge_2I_6)]_n的红外光谱 | 第87页 |
4.2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Spectra) | 第87-95页 |
4.2.1 化合物1[Cd(C_4HO_4)_2(H_2O)_4]·(MV)_2·(C_4O_4)_2的紫外漫反射谱图和吸收谱图 | 第88-89页 |
4.2.2 化合物2[Cd(C_4HO_4)_2(H_2O)_4]·(EV)·(C_4HO_4)_2的紫外漫反射谱图和吸收谱图 | 第89页 |
4.2.3 化合物3[Cd_2(C_4O_4)_2(BPDO)(H_2O)_4]_n的紫外漫反射谱图和吸收谱图 | 第89-90页 |
4.2.4 化合物4[Co(BPDO)(H_2O)_4·(C_4O_4)]_n的紫外漫反射谱图和吸收谱图 | 第90-91页 |
4.2.5 化合物5[Zn(C_4O_4)(H_2O)_2]_n的紫外漫反射谱图和吸收谱图 | 第91页 |
4.2.6 化合物6[Mg(C_4O_4)(H_2O)_2]_n的紫外漫反射谱图和吸收谱图 | 第91-92页 |
4.2.7 化合物7[Cu(C_4O_4)(Py)_2(H_2O)_2]_n的紫外漫反射谱图和吸收谱图 | 第92页 |
4.2.8 化合物8[Ni(C_4O_4)(Py)_2(H_2O)_2]_n的紫外漫反射谱图和吸收谱图 | 第92-93页 |
4.2.9 化合物9[(4,4'-bipy-H_2)(GeI_4)]_n的紫外漫反射谱图和吸收谱图 | 第93-94页 |
4.2.10 化合物10[(MV)_3(Ge_3I_9)_2]_n的紫外漫反射谱图和吸收谱图 | 第94页 |
4.2.11 化合物11[(EV)(Ge_2I_6)]_n的紫外漫反射谱图和吸收谱图 | 第94-95页 |
4.2.12 化合物12[(IPV)(Ge_2I_6)]_n的紫外漫反射谱图和吸收谱图 | 第95页 |
4.3 部分化合物X-射线粉末衍射(PXRD) | 第95-100页 |
4.3.1 化合物1[Cd(C_4HO_4)_2(H_2O)_4]·(MV)_2·(C_4O_4)_2粉末衍射图谱 | 第96页 |
4.3.2 化合物2[Cd(C_4HO_4)_2(H_2O)_4]·(EV)·(C_4HO_4)_2粉末衍射图谱 | 第96-97页 |
4.3.3 化合物3[Cd_2(C_4O_4)_2(BPDO)(H_2O)_4]_n粉末衍射图谱 | 第97页 |
4.3.4 化合物5[Zn(C_4O_4)(H_2O)_2]_n粉末衍射图谱 | 第97-98页 |
4.3.5 化合物6[Mg(C_4O_4)(H_2O)_2]_n粉末衍射图谱 | 第98页 |
4.3.6 化合物7[Cu(C_4O_4)(Py)_2(H_2O)_2]_n粉末衍射图谱 | 第98-99页 |
4.3.7 化合物8[Ni(C_4O_4)(Py)_2(H_2O)_2]_n粉末衍射图谱 | 第99页 |
4.3.8 化合物9[(4,4'-bipy-H_2)(GeI_4)]_n粉末衍射图谱 | 第99-100页 |
4.3.9 化合物11[(EV)(Ge_2I_6)]_n粉末衍射图谱 | 第100页 |
4.4 部分化合物光催化降解性能 | 第100-103页 |
4.4.1 化合物9[(4,4'-bipy-H_2)(GeI_4)]_n光催化降解行为 | 第101页 |
4.4.2 化合物10[(MV)_3(Ge_3I_9)_2]_n光催化降解行为 | 第101-102页 |
4.4.3 化合物11[(EV)(Ge_2I_6)]_n光催化降解行为 | 第102页 |
4.4.4 化合物12[(IPV)(Ge_2I_6)]_n光催化降解行为 | 第102页 |
4.4.5 无机物GeI_4光催化降解行为 | 第102-103页 |
4.5 部分化合物的光电流性能测试 | 第103-106页 |
4.5.1 化合物1[Cd(C_4HO_4)_2(H_2O)_4]·(MV)_2·(C_4O_4)_2的光电流 | 第103-104页 |
4.5.2 化合物2[Cd(C_4HO_4)_2(H_2O)_4]·(EV)·(C_4HO_4)_2的光电流 | 第104页 |
4.5.3 化合物6[Mg(C_4O_4)(H_2O)_2]_n的光电流 | 第104-105页 |
4.5.4 化合物7[Cu(C_4O_4)(Py)_2(H_2O)_2]_n的光电流 | 第105页 |
4.5.5 光电流实验小结 | 第105-106页 |
4.6 部分化合物的热致变色性能测试 | 第106-109页 |
4.6.1 化合物1[Cd(C_4HO_4)_2(H_2O)_4]·(MV)_2·(C_4O_4)_2的变色 | 第106-107页 |
4.6.2 化合物2[Cd(C_4HO_4)_2(H_2O)_4]·(EV)·(C_4HO_4)_2的变色 | 第107页 |
4.6.3 实验小结 | 第107-10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9页 |
附录 化合物的温度因子、原子坐标及键长键角 | 第119-137页 |
个人简历及所发表文章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