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5页 |
1.1 淮山药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1.1.1 淮山药的主要品种和形态学特征 | 第14-15页 |
1.1.2 淮山药的起源 | 第15页 |
1.1.3 淮山药的生产和栽培 | 第15-16页 |
1.1.4 淮山药的用途 | 第16-17页 |
1.2 淮山药病毒性病害及其研究进展 | 第17-30页 |
1.2.1 马铃薯Y病毒科病毒 | 第17-25页 |
1.2.2 花椰菜花叶病毒科杆状DNA病毒属病毒 | 第25-26页 |
1.2.3 雀麦花叶病毒科黄瓜花叶病毒属病毒 | 第26-27页 |
1.2.4 未分类的淮山药病毒 | 第27-30页 |
1.3 病毒检测技术 | 第30-34页 |
1.3.1 生物学检测技术 | 第30页 |
1.3.2 电镜检测技术 | 第30-31页 |
1.3.3 免疫检测技术 | 第31页 |
1.3.4 基于核酸的检测技术 | 第31-32页 |
1.3.5 双链RNA分析技术 | 第32-33页 |
1.3.6 深度测序技术 | 第33-34页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4-35页 |
第二章 中国淮山药病毒病调查及病原病毒鉴定 | 第35-63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5页 |
2.2.1 田间调查 | 第36-37页 |
2.2.2 病毒样本的采集 | 第37页 |
2.2.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7页 |
2.2.4 病毒检测引物 | 第37-39页 |
2.2.5 淮山药总DNA的提取 | 第39页 |
2.2.6 淮山药总R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2.2.7 cDNA的合成 | 第40页 |
2.2.8 常规PCR反应体系与条件 | 第40页 |
2.2.9 PCR产物电泳检测 | 第40-41页 |
2.2.10 克隆和测序 | 第41页 |
2.2.11 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41页 |
2.2.12 小RNA的深度测序 | 第41-43页 |
2.2.13 GAIIx上机 | 第43-44页 |
2.2.14 深度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4页 |
2.2.15 淮山药病毒粒子的提取和形态观察 | 第44-45页 |
2.2.16 淮山药的细胞病理观察 | 第45页 |
2.3 结果 | 第45-61页 |
2.3.1 淮山药病毒病田间症状 | 第45-46页 |
2.3.2 淮山药田间发病率 | 第46-49页 |
2.3.3 小RNA深度测序鉴定淮山药病原病毒 | 第49-50页 |
2.3.4 PCR或RT-PCR检测淮山药病原病毒 | 第50-52页 |
2.3.5 YYSMV的传播介体 | 第52-53页 |
2.3.6 YYSMV的部分田间寄主 | 第53-55页 |
2.3.7 侵染淮山药的YLV和BBWV-2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 | 第55-56页 |
2.3.8 受病毒侵染的铁棍山药叶片的细胞病理变化 | 第56-59页 |
2.3.9 受YMMV侵染的桂淮5号叶片的细胞病理变化 | 第59-60页 |
2.3.10 受YVX和YMMV复合侵染的紫山药叶片的细胞病理变化 | 第60-61页 |
2.4 讨论 | 第61-63页 |
第三章 中国淮山药病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63-114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4-78页 |
3.2.1 毒源 | 第64-69页 |
3.2.2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69页 |
3.2.3 引物 | 第69-72页 |
3.2.4 核酸提取方法 | 第72页 |
3.2.5 RNA-Seq深度测序 | 第72-74页 |
3.2.6 逆转录反应 | 第74-75页 |
3.2.7 快速扩增cDNA末端 | 第75-77页 |
3.2.8 PCR反应扩增基因组全长 | 第77页 |
3.2.9 克隆及测序方法 | 第77页 |
3.2.10 重组分析 | 第77-78页 |
3.3 结果 | 第78-112页 |
3.3.1 RNA-Seq深度测序 | 第78-82页 |
3.3.2 YMMV南昌分离物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 第82-91页 |
3.3.3 JYMV温县分离物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 第91-92页 |
3.3.4 CYNMV丰县分离物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 第92-94页 |
3.3.5 BBWV-2寿光分离物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 第94-96页 |
3.3.6 YVX温县分离物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 第96-102页 |
3.3.7 YLV寿光分离物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 第102-106页 |
3.3.8 侵染淮山药的DBV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06-109页 |
3.3.9 YYSMV丰县分离物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 第109-112页 |
3.4 讨论 | 第112-114页 |
第四章 五种淮山药病毒抗体的制备及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14-139页 |
4.1 引言 | 第11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114-123页 |
4.2.1 毒源 | 第114-115页 |
4.2.2 常用试剂及试剂盒 | 第115页 |
4.2.3 引物 | 第115-117页 |
4.2.4 病毒CP蛋白基因的扩增与测序 | 第117页 |
4.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17页 |
4.2.6 蛋白的诱导表达及表达条件优化 | 第117-118页 |
4.2.7 表达产物的可溶性分析 | 第118页 |
4.2.8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118页 |
4.2.9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118-119页 |
4.2.10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119-121页 |
4.2.11 抗体效价及特异性检测 | 第121页 |
4.2.12 间接抗原包被免疫吸附测定(ACP-ELISA)方法检测病毒 | 第121-122页 |
4.2.13 蛋白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病毒 | 第122页 |
4.2.14 免疫捕获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122-123页 |
4.3 结果 | 第123-136页 |
4.3.1 病毒蛋白基因的克隆 | 第123-124页 |
4.3.2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124-126页 |
4.3.3 抗体效价测定 | 第126-127页 |
4.3.4 ACP-ELISA对淮山药病毒病样本的检出能力 | 第127-128页 |
4.3.5 IC-RT-PCR检测淮山药病毒 | 第128-129页 |
4.3.6 其它淮山药病毒抗体的制备 | 第129-131页 |
4.3.7 Western blot验证淮山药病毒抗体特异性 | 第131-133页 |
4.3.8 五种淮山药病毒的IC-PCR或IC-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33-135页 |
4.3.9 多重RT-PCR检测淮山药病毒 | 第135-136页 |
4.4 讨论 | 第136-13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9-144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139-141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142页 |
5.3 工作展望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60页 |
附录 | 第160-170页 |
附录1 本论文所用术语缩写及全称对应表 | 第160-162页 |
附录2 本论文所用病毒缩写及全称对应表 | 第162-165页 |
附录3 本论文所用物种拉丁名与中文学名对应表 | 第165-167页 |
附录4 YYSMV-FX1的基因组序列 | 第167-168页 |
附录5 用于制备抗体的病毒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 | 第168-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1-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