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课题背景与目的 | 第13-14页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 大气环境污染概述 | 第14-15页 |
1.2.1 烟尘颗粒物的危害 | 第14页 |
1.2.2 二氧化硫的危害 | 第14-15页 |
1.3 除尘脱硫技术概述 | 第15-20页 |
1.3.1 除尘技术概述 | 第15-17页 |
1.3.2 脱硫技术概述 | 第17-18页 |
1.3.3 除尘脱硫一体化技术概述 | 第18-20页 |
1.4 余热回收技术概述 | 第20-21页 |
1.5 工程概况 | 第21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基础理论简介 | 第23-35页 |
2.1 流体力学概述 | 第23-25页 |
2.1.1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 | 第23页 |
2.1.2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 第23-25页 |
2.2 计算流体力学(CFD)概述 | 第25-27页 |
2.2.1 CFD的概念 | 第25-26页 |
2.2.2 CFD的数值解法 | 第26页 |
2.2.3 CFD的数值模拟步骤 | 第26-27页 |
2.3 CFD软件FLUENT | 第27-31页 |
2.3.1 前处理器 | 第28-29页 |
2.3.2 求解器 | 第29页 |
2.3.3 后处理器 | 第29-30页 |
2.3.4 FLUENT分析过程 | 第30-31页 |
2.4 湍流理论概述 | 第31-33页 |
2.4.1 直接数值模拟 | 第32页 |
2.4.2 雷诺平均模拟 | 第32-33页 |
2.4.3 大涡模拟 | 第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多管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及其烟管浸液深度分析 | 第35-55页 |
3.1 设备简介 | 第35-39页 |
3.1.1 多管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形式 | 第35-36页 |
3.1.2 多管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的工作过程 | 第36页 |
3.1.3 多管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的除尘脱硫机理 | 第36-38页 |
3.1.4 设备除尘脱硫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3.2 烟管不同浸液深度对除尘脱硫效率影响的模拟分析 | 第39-51页 |
3.2.1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的划分 | 第39-45页 |
3.2.2 模型内部流道的数值模拟 | 第45-46页 |
3.2.3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6-51页 |
3.3 工程实际运行效果及对比分析 | 第51-54页 |
3.3.1 设备烟管浸水深度改造前的运行测试结果 | 第52页 |
3.3.2 设备烟管浸水深度改造后的运行测试结果 | 第52-53页 |
3.3.3 运行效果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烟管增设疏波器对除尘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5-65页 |
4.1 多管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局部模型的建立的建立及模拟分析 | 第56-62页 |
4.1.1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的划分 | 第56-58页 |
4.1.2 模型的内部流道数值模拟 | 第58页 |
4.1.3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62页 |
4.2 工程实际运行效果及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4.2.1 设备增设疏波器改造前的运行测试结果 | 第62页 |
4.2.2 设备增设疏波器改造后运行的测试结果 | 第62-63页 |
4.2.3 运行效果对比分析 | 第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设备废水的余热回收 | 第65-71页 |
5.1 原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介绍 | 第65-66页 |
5.2 回收设备废水余热的节能效益分析 | 第66-69页 |
5.2.1 废水余热回收的年收益 | 第68页 |
5.2.2 废水余热回收系统的回收期计算 | 第68-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