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互联网络在地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以湖北宜黄事件为个案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6-16页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第6-7页
        (一)研究目的第6页
        (二)研究意义第6-7页
    二、文献综述第7-14页
        (一)国内外地方突发事件相关研究现状第7-11页
        (二)国内外网络对地方突发事件影响相关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第14页
        (一)研究方法第14页
        (二)主要内容第14页
    四、核心概念第14-16页
        (一)互联网络第14-15页
        (二)突发事件第15-16页
第一章 互联网络与突发事件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6-24页
    一、突发事件研究的理论第16-18页
        (一)怨恨理论第16页
        (二)资源动员理论第16-17页
        (三)理性选择理论第17-18页
    二、互联网络媒体研究的理论第18-19页
        (一)生命周期理论第18页
        (二)复杂网络理论第18-19页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第19页
    三、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第19-24页
        (一)意见领袖对公共议题的构建第19-21页
        (二)网络舆论对事件发展的推波助澜第21页
        (三)互联网络对突发事件的动员第21-22页
        (四)现实世界中突发事件升级第22-24页
第二章 宜黄事件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络的作用过程分析第24-32页
    一、宜黄事件概述第24-27页
        (一)宜黄事件的经过第24-26页
        (二)互联网络对宜黄事件的影响及后果第26-27页
    二、互联网络作用于宜黄事件的过程分析第27-32页
        (一)公共议题的构建第27-28页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及其对事件发展的推波助澜第28页
        (三)互联网络对宜黄事件的动员作用第28-29页
        (四)互联网络助推宜黄事件的升级与后果第29-32页
第三章 宜黄事件中互联网络负面作用产生的因素分析第32-37页
    一、转型时期的基层政府政治权威流失第32-33页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殊性第33-35页
        (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第33页
        (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第33-34页
        (三)动员能力强第34页
        (四)跨越时间和空间第34页
        (五)网络信息虚假泛滥第34-35页
        (六)网络空间虚拟化第35页
    三、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第35-37页
第四章 地方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第37-44页
    一、保证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第37-38页
    二、规范政府的行为第38-39页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第39-40页
    四、完善网络监管第40-41页
    五、提升网民素质、实行网络实名制第41-42页
    六、运用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引导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阜新市YX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葫芦岛市连山区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