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钢缆并联擦窗机系统设计与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4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 第14-15页 |
1.4 擦窗机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26页 |
1.4.1 擦窗机主要形式的技术发展 | 第15-20页 |
1.4.2 擦窗机主要机构及特点 | 第20-21页 |
1.4.3 擦窗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6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6-2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2 章节安排 | 第2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多钢缆并联擦窗机技术 | 第29-39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并联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 第29-34页 |
2.3 柔索并联牵引机构 | 第34-36页 |
2.4 柔索并联方程的建立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多钢缆并联擦窗机的设计计算 | 第39-53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多钢缆并联欠约束问题 | 第39-42页 |
3.2.1 多钢缆牵引刚性作用 | 第39-40页 |
3.2.2 影响系数分析法 | 第40页 |
3.2.3 多钢缆并联机构自由度 | 第40页 |
3.2.4 并联机构自由度计算 | 第40-42页 |
3.3 擦窗机多钢缆并联机构模型基础 | 第42-46页 |
3.3.1 雅可比(Jacobian)矩阵分析 | 第42-44页 |
3.3.2 并联模型的奇异位形分析 | 第44-45页 |
3.3.3 多钢缆并联机构作业空间计算 | 第45-46页 |
3.4 多钢缆擦窗机并联计算模型 | 第46-51页 |
3.4.1 多钢缆擦窗机并联模型逆解 | 第48-49页 |
3.4.2 多钢缆擦窗机并联模型正解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多钢缆并联擦窗机技术应用 | 第53-65页 |
4.1 实际工程背景 | 第53页 |
4.2 擦窗机系统计算载荷 | 第53-57页 |
4.2.1 常规载荷计算 | 第53-55页 |
4.2.2 偶然载荷计算 | 第55-57页 |
4.3 擦窗机系统抗倾覆计算 | 第57-58页 |
4.4 擦窗机并联牵引钢缆受力计算 | 第58-59页 |
4.4.1 钢缆的受力分析 | 第58-59页 |
4.4.2 钢缆作用等级校核 | 第59页 |
4.4.3 擦窗机并联辅助桁架强度计算 | 第59页 |
4.5 多钢缆并联机构实施技术 | 第59-62页 |
4.5.1 技术参数及工作过程 | 第60-61页 |
4.5.2 主要部件技术条件 | 第61-62页 |
4.6 多钢缆并联机构工作过程 | 第62-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多钢缆并联擦窗机控制系统设计 | 第65-75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控制系统数据处理算法 | 第65-67页 |
5.3 并联机构控制方程的建立 | 第67-69页 |
5.3.1 控制过程运动学分析 | 第68页 |
5.3.2 建立数据融合分析模型 | 第68-69页 |
5.4 并联机构控制系统设计 | 第69-71页 |
5.4.1 并联机构控制系统原理 | 第69-70页 |
5.4.2 并联机构控制技术 | 第70-71页 |
5.5 控制系统仿真与验证 | 第71-72页 |
5.5.1 仿真系统控制方程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个人简介 | 第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