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1.3.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 1.4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1.4.1 关于支出型贫困界定的研究 | 第13-14页 | 
| 1.4.2 关于支出型贫困成因的研究 | 第14-16页 | 
| 1.4.3 关于支出型贫困救助政策措施的研究 | 第16-17页 | 
| 1.4.4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5.1 资料收集方法 | 第17-18页 | 
| 1.5.2 资料分析方法 | 第18页 | 
| 1.6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9-25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2.1.1 贫困 | 第19页 | 
| 2.1.2 支出型贫困 | 第19-20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1-22页 | 
| 2.2.3 增能理论 | 第22页 | 
| 2.3 个案简介 | 第22-25页 | 
| 2.3.1 研究地点概况 | 第22-23页 | 
| 2.3.2 研究对象概况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支出型贫困家庭的现状 | 第25-47页 | 
| 3.1 生活水平 | 第25-35页 | 
| 3.1.1 收入情况 | 第25-29页 | 
| 3.1.2 支出情况 | 第29-32页 | 
| 3.1.3 财产情况 | 第32-35页 | 
| 3.2 致贫原因 | 第35-38页 | 
| 3.2.1 因病致贫 | 第35-36页 | 
| 3.2.2 因子女教育致贫 | 第36-37页 | 
| 3.2.3 因意外事件致贫 | 第37页 | 
| 3.2.4 因综合因素致贫 | 第37-38页 | 
| 3.3 心理状况 | 第38-41页 | 
| 3.3.1 抑郁焦虑的心理 | 第39-40页 | 
| 3.3.2 积极乐观的心理 | 第40-41页 | 
| 3.4 社会交往状况 | 第41-47页 | 
| 3.4.1 家庭内部成员关系 | 第41-42页 | 
| 3.4.2 家庭外部亲属关系 | 第42-44页 | 
| 3.4.3 社区关系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政策分析 | 第47-57页 | 
| 4.1 济南市支出型贫救助政策基本概况 | 第47-48页 | 
| 4.1.1 政策救助对象范围 | 第47页 | 
| 4.1.2 政策救助申请受理 | 第47-48页 | 
| 4.1.3 政策救助方式 | 第48页 | 
| 4.2 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政策的实施现状 | 第48-50页 | 
| 4.2.1 政府救助 | 第48-49页 | 
| 4.2.2 民间救助 | 第49-50页 | 
| 4.3 支出型贫困政策具体实施效果 | 第50-52页 | 
| 4.3.1 因病致贫家庭缓解程度 | 第50-51页 | 
| 4.3.2 因子女教育致贫家庭缓解程度 | 第51-52页 | 
| 4.3.3 因突发意外及综合因素致贫家庭缓解程度 | 第52页 | 
| 4.4 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52-57页 | 
| 4.4.1 救助条件模糊 | 第52-53页 | 
| 4.4.2 收入上限的限定不清 | 第53-54页 | 
| 4.4.3 救助金额不足,缓解困难程度低 | 第54页 | 
| 4.4.4 注重经济援助而缺乏心理疏导服务 | 第54-57页 | 
| 第五章 完善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政策的建议 | 第57-61页 | 
| 5.1 制定具体相关政策,明确救助定位、对象和标准 | 第57页 | 
| 5.2 加强救助与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 第57-58页 | 
| 5.3 开展家庭风险教育,提高风险意识 | 第58-59页 | 
| 5.4 提供社区专业心理疏导服务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1-63页 |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7页 | 
| 附录一 | 第67-69页 | 
| 附录二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