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15页 |
2.1.2 都市型现代农业 | 第15-17页 |
2.1.3 农业气象服务 | 第17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7-18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19页 |
2.2.3 供给理论 | 第19-20页 |
2.2.4 供需平衡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气象服务的发展演变 | 第22-25页 |
3.1 国内气象服务实践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2页 |
3.2 国外气象服务实践演变历程和现状 | 第22-23页 |
3.3 当前各国气象服务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23-25页 |
第四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影响分析 | 第25-29页 |
4.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25页 |
4.2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现状 | 第25-26页 |
4.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影响 | 第26-29页 |
4.3.1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 第27页 |
4.3.2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 第27页 |
4.3.3 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开展 | 第27-28页 |
4.3.4 农业产业融合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 第28页 |
4.3.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加 | 第28-29页 |
第五章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 第29-35页 |
5.1 调查目标 | 第29页 |
5.2 调查对象及方法 | 第29-30页 |
5.3 调查内容 | 第30页 |
5.4 调查情况分析 | 第30-35页 |
5.4.1 受访对象参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情况 | 第30-31页 |
5.4.2 受访对象对天气影响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评价和认知 | 第31-32页 |
5.4.3 受访对象对气象服务的满足程度以及需求情况 | 第32-34页 |
5.4.4 受访对象对提供主体的选择和愿意付费采用气象信息的情况. | 第34-35页 |
第六章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供给分析 | 第35-41页 |
6.1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历程 | 第35-36页 |
6.1.1 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 | 第35页 |
6.1.2 逐步向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气象服务转变 | 第35-36页 |
6.1.3 农业气象服务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出现不适应 | 第36页 |
6.2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供给现状 | 第36-39页 |
6.2.1 供给主体 | 第36-37页 |
6.2.2 供给内容 | 第37-38页 |
6.2.3 服务途径和手段 | 第38-39页 |
6.2.4 服务对象 | 第39页 |
6.3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满足需求的现实困难及障碍 | 第39-41页 |
6.3.1 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高 | 第39页 |
6.3.2 供需信息不对称 | 第39页 |
6.3.3 服务领域不够宽 | 第39-40页 |
6.3.4 科技投入和专业人员培养不够 | 第40-41页 |
第七章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供需协调策略 | 第41-51页 |
7.1 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 | 第41-42页 |
7.2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供需协调的主要策略 | 第42-51页 |
7.2.1 建立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的目标模式 | 第42-45页 |
7.2.2 建立两部制和成本加成相结合的气象服务定价模型 | 第45-47页 |
7.2.3 优化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供给的改革路径 | 第47-48页 |
7.2.4 创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供需机制的重要因素 | 第48-51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51-52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8.2 相关建议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