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武器工业论文--战车、战舰、战机、航天武器论文--战车论文

新型高强装甲钢板的抗弹性能及焊接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25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力学性能及韧脆转变对高强装甲钢板抗弹性能的影响第10-16页
        1.2.1 硬度和强度与高强装甲钢板抗弹性能的关系第10-13页
        1.2.2 回火工艺对高强装甲钢板抗弹性能的影响第13-15页
        1.2.3 高强装甲钢板韧脆转变机制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焊接工艺和方法对高强装甲钢板焊接性能的影响第16-18页
        1.3.1 焊接工艺特性第17页
        1.3.2 高强装甲钢板与异种金属间连接第17-18页
    1.4 高强装甲钢板抗弹性能的研究方法第18-24页
        1.4.1 落锤撕裂试验在撕裂抗弹性能研究中的应用第18-20页
        1.4.2 高强装甲钢板侵彻抗弹性能的研究现状第20-23页
        1.4.3 弹击模拟试验第23-24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5-35页
    2.1 实验材料与组织第25-27页
        2.1.1 实验用钢成分与力学性能第25页
        2.1.2 实验用钢凝固过程原位观察第25-26页
        2.1.3 实验用钢淬火-回火组织TEM观察第26-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3页
        2.2.1 力学性能测试第27-29页
        2.2.2 异种金属间连接第29-30页
        2.2.3 落锤撕裂试验第30-31页
        2.2.4 弹击模拟试验第31-33页
    2.3 微观组织观察与分析第33-35页
        2.3.1 微观分析第33页
        2.3.2 物相分析(XRD)第33页
        2.3.3 图像分析处理第33-35页
3 新型高强装甲钢板力学性能及韧脆转变机制第35-57页
    3.1 引言及技术路线第35页
    3.2 实验结果第35-49页
        3.2.1 新型高强装甲钢板拉伸性能第35-36页
        3.2.2 熔焊接头硬度梯度及结合特征第36-40页
        3.2.3 新型高强装甲钢板室温和低温撕裂韧性第40-45页
        3.2.4 新型高强装甲钢板硬度和冲击韧性随回火温度演变规律第45-49页
    3.3 分析与讨论第49-55页
        3.3.1 新型高强装甲钢板韧脆转变机制第49-52页
        3.3.2 回火脆性探讨及冲击韧性随回火温度变化的定量评定第52-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4 新型高强装甲钢板/AZ31B镁合金熔钎连接第57-69页
    4.1 引言及技术路线第57页
    4.2 实验结果第57-62页
        4.2.1 装甲钢板/AZ31B镁合金熔钎焊接头宏观观察第57-58页
        4.2.2 装甲钢板/AZ31B镁合金熔钎焊接头力学性能第58-61页
        4.2.3 装甲钢板/AZ31B镁合金TIG电弧熔-钎焊连接界面第61-62页
    4.3 分析与讨论第62-68页
        4.3.1 熔钎连接界面元素分布特征第62-65页
        4.3.2 熔钎连接界面元素间反应焓变和自由能计算第65-67页
        4.3.3 熔钎连接界面化合物的形成机制第67-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5 新型高强装甲钢板冲击失效机制与弹击模拟损伤模型第69-91页
    5.1 引言及技术路线第69页
    5.2 实验结果第69-76页
        5.2.1 DWTT撕裂试验混合断裂模式第69-71页
        5.2.2 弹击模拟冲塞与冲剪复合损伤机制第71-76页
    5.3 分析与讨论第76-88页
        5.3.1 实验用装甲钢厚度与DWTT撕裂行为的关系第76-78页
        5.3.2 实验用装甲钢DWTT撕裂变形失效过程第78-80页
        5.3.3 弹击模拟试验韧性断裂定量评定第80-83页
        5.3.4 弹击模拟动力学及拉伸性能关联数学模型第83-85页
        5.3.5 弹击模拟损伤模型的建立及极限速度计算第85-88页
    5.4 本章小结第88-91页
6 结论与创新点第91-93页
    6.1 主要结论第91-92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92-93页
致谢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7页
附录第107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7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主持与参与的科研项目及项目资助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软骨退变的定量核磁共振纵向队列研究
下一篇: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视觉质量评估及高阶像差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