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泽当一带的构造特征及地质演化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2-20页 |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2页 |
| 2.2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2-15页 |
| 2.3 研究区地层概况 | 第15-20页 |
| 2.3.1 古—中元古代 | 第15页 |
| 2.3.2 新元古代—寒武纪 | 第15页 |
| 2.3.3 二叠纪地层 | 第15-17页 |
| 2.3.4 三叠纪地层 | 第17页 |
| 2.3.5 侏罗纪地层 | 第17-18页 |
| 2.3.6 侏罗纪—白垩纪地层 | 第18页 |
| 2.3.7 白垩纪地层 | 第18页 |
| 2.3.8 古近纪—新近纪地层 | 第18-19页 |
| 2.3.9 第四纪地层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沉积建造及构造变形相 | 第20-30页 |
| 3.1 研究区沉积建造 | 第20-23页 |
| 3.1.1 工布江达—察隅褶皱带 | 第20-22页 |
| 3.1.2 冈底斯—拉萨岩浆弧 | 第22页 |
| 3.1.3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 | 第22-23页 |
| 3.1.4 康马—隆子褶冲带 | 第23页 |
| 3.2 研究区构造变形相及构造变形相序列 | 第23-30页 |
| 3.2.1 构造变形相 | 第24-25页 |
| 3.2.2 构造变形相序列 | 第25-30页 |
| 第四章 区域各构造形迹特征 | 第30-49页 |
| 4.1 工布江达—察隅褶皱带(Ⅰ1) | 第30-34页 |
| 4.2 冈底斯—拉萨岩浆弧(Ⅰ2) | 第34-39页 |
| 4.3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Ⅱ) | 第39-46页 |
| 4.4 康马—隆子褶冲带(Ⅲ1) | 第46-48页 |
| 4.5 新构造运动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地质构造演化 | 第49-53页 |
| 5.1 陆壳基底生成发展阶段 | 第49页 |
| 5.2 古特提斯洋盆形成演化阶段 | 第49-51页 |
| 5.3 新特提斯洋盆形成发展阶段 | 第51页 |
| 5.4 陆壳改造-高原隆升阶段 | 第51-5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