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制冷工质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 第14-17页 |
1.3 二氧化碳汽车空调系统 | 第17-20页 |
1.3.1 二氧化碳制冷循环 | 第17-19页 |
1.3.2 二氧化碳汽车空调系统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平行流气冷器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1.4.1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细通道管内流动与换热研究 | 第21-23页 |
1.4.2 微通道气冷器空气侧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 | 第23-25页 |
1.4.3 微通道平行流气冷器流量分配特性研究 | 第25-27页 |
1.5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8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2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三叶管内流动与换热研究 | 第31-61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超临界二氧化碳物性变化规律 | 第32-33页 |
2.3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第33-34页 |
2.4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细三叶管内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 | 第34-43页 |
2.4.1 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35-37页 |
2.4.2 湍流模型选取及验证 | 第37页 |
2.4.3 局部对流换热特性分析 | 第37-38页 |
2.4.4 流动方向对换热的影响 | 第38-40页 |
2.4.5 二氧化碳进口雷诺数对换热的影响 | 第40-41页 |
2.4.6 壁面热流密度对换热的影响 | 第41页 |
2.4.7 冷却压力对换热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8 管径对换热的影响 | 第42-43页 |
2.5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微通道三叶管内的换热特性研究 | 第43-58页 |
2.5.1 CFD适用性分析 | 第43-44页 |
2.5.2 湍流模型选取及验证 | 第44-45页 |
2.5.3 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45-46页 |
2.5.4 流动方向对换热的影响 | 第46-49页 |
2.5.5 进口雷诺数对换热的影响 | 第49-51页 |
2.5.6 冷却压力对换热的影响 | 第51-53页 |
2.5.7 壁面热流密度对换热的影响 | 第53-54页 |
2.5.8 管径对换热的影响 | 第54-56页 |
2.5.9 换热关联式的拟合 | 第56-5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3 梭形翅片结构的提出及其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 | 第61-75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梭形翅片的结构 | 第61-62页 |
3.3 数值模型及方法 | 第62-65页 |
3.3.1 模型几何参数 | 第62页 |
3.3.2 实体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62-64页 |
3.3.3 模拟结果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3.4 梭形翅片与平直翅片流道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对比 | 第65-70页 |
3.4.1 梭形翅片和平直翅片流道流场和温度场分析 | 第65-68页 |
3.4.2 梭形翅片和平直翅片流道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 | 第68-70页 |
3.4.3 梭形翅片与平直翅片综合性能对比 | 第70页 |
3.5 结构参数对梭形翅片流道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 | 第70-73页 |
3.5.1 参数a对梭形翅片流动与换热的影响 | 第71页 |
3.5.2 参数b对梭形翅片流动与传热的影响 | 第71-72页 |
3.5.3 参数a和参数b对梭形翅片综合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4 错列梭形翅片微通道气冷器空气侧传热特性与优化 | 第75-93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响应面分析方法 | 第75-78页 |
4.3 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78-79页 |
4.4 试验设计及生成响应面 | 第79-80页 |
4.5 响应面分析 | 第80-82页 |
4.6 单目标优化 | 第82-84页 |
4.7 多目标优化 | 第84-9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D型集流管微通道平行流气冷器流量分配性能研究 | 第93-107页 |
5.1 气冷器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93-95页 |
5.2 流量分配不均匀度评价方法 | 第95-97页 |
5.3 扁管与集流管组合深度对气冷器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97-99页 |
5.4 扁管微通道孔径对气冷器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99-101页 |
5.5 扁管长度对气冷器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6 扁管间距对气冷器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7 集流管进口雷诺数对气冷器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6 新型集流管结构对微通道气冷器流量分配性能的影响 | 第107-121页 |
6.1 变组合深度集流管对气冷器流量分配性能的影响 | 第107-115页 |
6.1.1 改变单组扁管组合深度对气冷器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107-110页 |
6.1.2 改变两组扁管组合深度对气冷器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6.1.3 改变三组扁管组合深度对气冷器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6.1.4 线性变化扁管组合深度对气冷器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6.2 集流管内分流片对气冷器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115-120页 |
6.2.1 含一个分流片集流管对气冷器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6.2.2 含两个分流片集流管对气冷器流量分配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7 错列梭形翅片流道内流体流动实验研究 | 第121-133页 |
7.1 引言 | 第121页 |
7.2 冷模实验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 第121-126页 |
7.2.1 实验仪器和原理 | 第121-123页 |
7.2.2 实验仪器参数、模型装置和流程 | 第123-126页 |
7.3 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 | 第126-129页 |
7.3.1 激光束焦点位移修正 | 第126-128页 |
7.3.2 实验测量点的位置 | 第128页 |
7.3.3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第128-129页 |
7.4 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129-131页 |
7.5 实验误差分析 | 第131-132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7页 |
8.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3-135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35页 |
8.3 展望 | 第135-137页 |
9 参考文献 | 第137-149页 |
10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9-152页 |
10.1 个人简历 | 第149页 |
10.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9-150页 |
10.3 参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 第150-152页 |
11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