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以长沙县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其述评 | 第10-17页 |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 第10-12页 |
·马克思的产业协调发展理论 | 第10页 |
·里昂惕夫的产业联系理论 | 第10-11页 |
·哈肯创建的协同学理论 | 第11页 |
·产业协同问题研究 | 第11-12页 |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 第12-17页 |
·产业协调问题研究 | 第12-14页 |
·产业协同问题研究 | 第14-16页 |
·关于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 第17页 |
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5 论文结构及可能的创新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32页 |
1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县域经济的涵义及其特点 | 第19-20页 |
·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涵义及特点 | 第20-21页 |
·协同的涵义 | 第20-21页 |
·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涵义及特点 | 第21页 |
2. 县域产业协同的机理分析 | 第21-24页 |
·一般机理分析 | 第21-23页 |
·动态机理分析 | 第23-24页 |
3 影响产业协同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24-30页 |
·供给因素对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 | 第24-27页 |
·需求因素对产业协同的影响 | 第27-28页 |
·贸易因素对产业协同的影响 | 第28-29页 |
·其他因素对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 | 第29-30页 |
4 县域产业协同的判断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长沙县产业协同的现状分析 | 第32-55页 |
1 长沙县产业发展的现状概述 | 第32-36页 |
·长沙县基本情况概述 | 第32-33页 |
·长沙县产业发展现状 | 第33-36页 |
·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 第34-35页 |
·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 第35页 |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 第35-36页 |
2 长沙县产业协同的判断分析 | 第36-47页 |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产业协同发展分析 | 第36-38页 |
·实证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 第36-37页 |
·实证分析的模型与数据 | 第37页 |
·长沙县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实证分析 | 第37-38页 |
·基于经济周期理论的产业协同发展分析 | 第38-47页 |
·实证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 第38-39页 |
·基于经济增长周期的协同性分析 | 第39-44页 |
·基于经济增长周期的非对称分析 | 第44-47页 |
3 长沙县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7-52页 |
·产业协同发展的结构不优 | 第47-48页 |
·产业协同的效益不高 | 第48页 |
·产业协同的合力不足 | 第48-49页 |
·产业协同的稳定性不够 | 第49-52页 |
4 长沙县产业协同发展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2-55页 |
·政策因素的影响 | 第52-53页 |
·资金因素的影响 | 第53页 |
·技术因素的影响 | 第53-54页 |
·市场因素的影响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促进长沙县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第55-59页 |
1 促进长沙县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 | 第55页 |
2 促进长沙县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 第55-59页 |
·加强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协同结构 | 第55-56页 |
·制定相关政策,强化产业协同行为 | 第56页 |
·完善投资机制,提高产业协同水平 | 第56-57页 |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协同能力 | 第57页 |
·优化资源配置,增进产业协同效率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