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本文所用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植物抗寒性的生理机制 | 第10-13页 |
1.1.1 植物抗寒性与膜系统 | 第10-11页 |
1.1.2 植物的抗寒性与光合作用 | 第11页 |
1.1.3 植物抗寒性与生物自由基伤害 | 第11-12页 |
1.1.4 植物抗寒性与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 第12-13页 |
1.1.5 植物抗寒性与抗寒蛋白 | 第13页 |
1.2 小麦抗寒相关基因及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关联分析 | 第14-16页 |
1.3.1 关联分析的原理 | 第14-15页 |
1.3.2 关联分析的评价 | 第15页 |
1.3.3 关联分析在小麦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2 本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18页 |
2.2 田间抗寒性鉴定 | 第18-20页 |
2.2.1 田间种植 | 第18-19页 |
2.2.2 表型鉴定 | 第19-20页 |
2.3 室内抗寒性鉴定 | 第20页 |
2.3.1 室内培养 | 第20页 |
2.3.2 表型测定 | 第20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0-23页 |
2.4.1 表型数据分析 | 第20-21页 |
2.4.2 SNP基因型的获得 | 第21页 |
2.4.3 群体结构分析 | 第21页 |
2.4.4 亲缘关系分析 | 第21页 |
2.4.5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21页 |
2.4.6 关联分析 | 第21页 |
2.4.7 候选基因预测 | 第21-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52页 |
3.1 小麦自然群体抗寒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23-40页 |
3.1.1 田间抗寒相关性状分析 | 第23-25页 |
3.1.2 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 | 第25-26页 |
3.1.3 连锁不平衡(LD)分析 | 第26-27页 |
3.1.4 小麦抗寒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27-36页 |
3.1.5 候选基因预测 | 第36-40页 |
3.2 室内抗寒性鉴定方法比较分析 | 第40-52页 |
3.2.1 冷冻成活率分析 | 第40-42页 |
3.2.2 相对电导率分析 | 第42-44页 |
3.2.3 半致死温度分析 | 第44-50页 |
3.2.4 小麦室内抗寒性状与田间冻害等级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5页 |
4.1 抗寒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 第52页 |
4.2 抗寒性状定位的准确性 | 第52-53页 |
4.3 抗寒基因位点与前人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53页 |
4.4 关联分析所预测的候选基因 | 第53-54页 |
4.5 展望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表 | 第62-64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64-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