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25-4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1.2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体研究概述 | 第27-30页 |
1.3 复合材料界面理论与界面结合类型 | 第30-33页 |
1.3.1 复合材料界面理论 | 第30-32页 |
1.3.2 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类型 | 第32-33页 |
1.4 本文中涉及的四种界面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 第33-43页 |
1.4.1 碳纤维表面结构特点 | 第33-34页 |
1.4.2 芳香重氮加成接枝碳纤维研究进展 | 第34-36页 |
1.4.3 碳纤维表面涂层研究进展 | 第36-39页 |
1.4.4 相容剂改性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第39-41页 |
1.4.5 石墨烯/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的研究进展 | 第41-43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43-44页 |
2 苯胺、苯酚、苯硫酚修饰碳纤维的制备及其PPBES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第44-75页 |
2.1 引言 | 第44-4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5-53页 |
2.2.1 实验主要原料和仪器 | 第45-47页 |
2.2.2 碳纤维的表面修饰及PPBES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7-49页 |
2.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49-53页 |
2.3 芳香重氮加成反应修饰碳纤维工艺确定 | 第53-57页 |
2.3.1 芳香胺浓度的确定 | 第53-55页 |
2.3.2 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5-57页 |
2.4 苯胺、苯酚和苯硫酚修饰碳纤维的表面化学结构分析 | 第57-62页 |
2.4.1 苯胺、苯酚和苯硫酚修饰碳纤维的FTIR光谱分析 | 第57-58页 |
2.4.2 苯胺、苯酚和苯硫酚修饰碳纤维的Raman光谱分析 | 第58-60页 |
2.4.3 苯胺、苯酚和苯硫酚修饰碳纤维的XPS光谱分析 | 第60-61页 |
2.4.4 苯胺、苯酚和苯硫酚修饰碳纤维的热失重分析 | 第61-62页 |
2.5 苯胺、苯酚和苯硫酚修饰碳纤维的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第62-63页 |
2.6 苯胺、苯酚和苯硫酚修饰碳纤维的单丝拉伸强度分析 | 第63-64页 |
2.7 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分析 | 第64-66页 |
2.7.1 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分析 | 第64-65页 |
2.7.2 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分析 | 第65-66页 |
2.8 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 第66-67页 |
2.9 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强机理分析 | 第67-73页 |
2.9.1 苯胺、苯酚和苯硫酚修饰碳纤维表面能及浸润性 | 第68-70页 |
2.9.2 复合材料断口形貌观察 | 第70-72页 |
2.9.3 复合材料界面化学作用 | 第72-73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3 六氯环三磷腈-三聚氰胺共聚物涂层修饰碳纤维的制备及其PPBES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第75-97页 |
3.1 引言 | 第75-7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6-79页 |
3.2.1 实验主要原料和仪器 | 第76-77页 |
3.2.2 碳纤维的表面修饰及PPBES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77-78页 |
3.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78-79页 |
3.3 CF-PPM的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 第79-84页 |
3.3.1 CF-PPM的FTIR光谱分析 | 第79-80页 |
3.3.2 CF-PPM的Raman光谱分析 | 第80-81页 |
3.3.3 CF-PPM的XPS光谱分析 | 第81-84页 |
3.4 CF-PPM的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第84页 |
3.5 CF-PPM的单丝拉伸强度分析 | 第84-85页 |
3.6 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分析 | 第85-87页 |
3.6.1 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分析 | 第85-86页 |
3.6.2 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分析 | 第86-87页 |
3.7 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 第87-88页 |
3.8 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强机理分析 | 第88-95页 |
3.8.1 CF-PPM的表面能及浸润性 | 第89-91页 |
3.8.2 CF-PPM的表面粗糙度 | 第91页 |
3.8.3 PPM共聚物涂层与碳纤维的结合强度 | 第91-92页 |
3.8.4 复合材料断口形貌观察 | 第92-9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4 PPEK-NH_2s相容剂的制备及其改性CF/PPBES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97-116页 |
4.1 引言 | 第97-9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8-101页 |
4.2.1 实验主要原料和仪器 | 第98-99页 |
4.2.2 相容剂的合成及CF/PPBES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99-101页 |
4.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101页 |
4.3 PPEK-NH_2s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1-104页 |
4.3.1 PPEK-NH_2s的FTIR光谱分析 | 第101-102页 |
4.3.2 PPEK-NH_2s的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第102-103页 |
4.3.3 PPEK-NH_2s的差示扫描量热和热失重分析 | 第103-104页 |
4.4 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分析 | 第104-109页 |
4.4.1 PPEK-NH_2s分子链中第三活性单体结构单元含量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4.4.2 PPEK-NH_2(4)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4.5 复合材料的动态机械性能分析 | 第109-110页 |
4.6 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强机理分析 | 第110-114页 |
4.6.1 PPBES/PPEK-NH_2(4)共混物弯曲强度 | 第110-111页 |
4.6.2 复合材料断口形貌观察 | 第111-113页 |
4.6.3 复合材料的界面化学物理作用 | 第113-11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5 石墨烯/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的制备及其PPBES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第116-151页 |
5.1 引言 | 第116-11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7-123页 |
5.2.1 实验的主要原料和仪器 | 第117-118页 |
5.2.2 rGO-DMDP/CF多尺度增强体及PPBES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118-122页 |
5.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122-123页 |
5.3 石墨烯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 第123-128页 |
5.3.1 FTIR光谱分析 | 第123-124页 |
5.3.2 Raman光谱分析 | 第124-125页 |
5.3.3 XPS光谱分析 | 第125-126页 |
5.3.4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 第126-127页 |
5.3.5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第127-128页 |
5.4 石墨烯/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的制备工艺确定 | 第128-133页 |
5.4.1 GO/CF多尺度增强体的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第128-129页 |
5.4.2 GO/CF多尺度增强体的XPS光谱分析 | 第129-131页 |
5.4.3 GO/CF多尺度增强体的单丝拉伸强度分析 | 第131-132页 |
5.4.4 GO/CF/PPBES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 | 第132-133页 |
5.5 rGO-DMDP/CF多尺度增强体的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 第133-136页 |
5.5.1 rGO-DMDP/CF多尺度增强体的Raman光谱分析 | 第133-135页 |
5.5.2 rGO-DMDP/CF多尺度增强体的XPS光谱分析 | 第135-136页 |
5.6 rGO-DMDP/CF多尺度增强体的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第136页 |
5.7 rGO-DMDP/CF多尺度增强体的单丝拉伸强度分析 | 第136-137页 |
5.8 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分析 | 第137-139页 |
5.8.1 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分析 | 第137-138页 |
5.8.2 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分析 | 第138-139页 |
5.9 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 第139-140页 |
5.10 复合材料界面增强机理分析 | 第140-146页 |
5.10.1 rGO-DMDP/CF多尺度增强体的表面能和浸润性 | 第140-142页 |
5.10.2 rGO-DMDP/CF多尺度增强体的表面粗糙度 | 第142-143页 |
5.10.3 rGO-DMDP与碳纤维的结合强度 | 第143页 |
5.10.4 复合材料断口形貌观察 | 第143-146页 |
5.11 复合材料界面增强效果比较分析 | 第146-149页 |
5.12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4页 |
6.1 结论 | 第151-152页 |
6.2 创新点 | 第152-153页 |
6.3 展望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64-166页 |
致谢 | 第166-168页 |
作者简介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