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6-22页 |
1.1 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研究 | 第16-18页 |
1.1.1 皮肤瘙痒的病型分类 | 第16页 |
1.1.2 与皮肤瘙痒相关的几种主要发病介质 | 第16-18页 |
1.2 中医对皮肤瘙痒的认识 | 第18-19页 |
1.2.1 中医对皮肤瘙痒的辩证分型 | 第18-19页 |
1.2.2 中医对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3 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 | 第19-20页 |
1.3.1 网络药理学概述 | 第20页 |
1.3.2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4 苦参与蛇床子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1 苦参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4.2 蛇床子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苦参-蛇床子治疗瘙痒的作用机制 | 第22-34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1.1 数据来源及数据库的建立 | 第22-23页 |
2.1.2 基于化合物骨架的靶标预测 | 第23页 |
2.1.3 网络构建及网络分析 | 第23页 |
2.1.4 通路富集分析 | 第23页 |
2.2 结果 | 第23-32页 |
2.2.1 苦参与蛇床子潜在靶标的预测 | 第23-24页 |
2.2.2 中药、成分与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 第24-25页 |
2.2.3 预测靶标与抗瘙痒靶标的重叠部分分析 | 第25-28页 |
2.2.4 预测靶标与抗瘙痒靶标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 | 第28-29页 |
2.2.5 95个候选靶标的功能分析 | 第29-32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苦参与蛇床子有效部位的提取与分离 | 第34-4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1.1 药材 | 第34页 |
3.1.2 对照品 | 第34页 |
3.1.3 仪器 | 第34-35页 |
3.1.4 试剂 | 第35页 |
3.2 方法与结果 | 第35-42页 |
3.2.1 苦参黄酮部位及生物碱部位的提取分离 | 第35-39页 |
3.2.2 蛇床子香豆素部位及挥发油部位的提取分离 | 第39-42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苦参-蛇床子协同抗炎活性测试 | 第43-5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3-45页 |
4.1.1 药物 | 第43页 |
4.1.2 细胞系来源 | 第43页 |
4.1.3 实验试剂 | 第43-44页 |
4.1.4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4.1.5 溶液配制 | 第4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5-49页 |
4.2.1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的培养 | 第45-46页 |
4.2.2 MTT法检测药物对RAW264.7细胞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46页 |
4.2.3 Giress法测定药物对RAW264.7细胞中NO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4 Real-time PCR检测 | 第47-49页 |
4.2.5 统计处理与分析 | 第49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9-54页 |
4.3.1 不同有效部位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2 有效部位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O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3 苦参黄酮部位配伍蛇床子香豆素部位对iNOS、COX2以及IL-6mRNA相对表达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4 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52页 |
4.3.5 化合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O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6 槐属二氢黄酮G配伍欧前胡素对iNOS、COX2以及IL-6mRNA相对表达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件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