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5-16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6-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7页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2页 |
1.2 可重构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2-31页 |
1.2.1 可重构体系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2-25页 |
1.2.2 重构方法与机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1.2.3 可重构芯片片上互连结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7-30页 |
1.2.4 提高可重构计算结构性能的途径 | 第30-31页 |
1.3 可重构结构中的存储结构 | 第31-34页 |
1.3.1 可重构结构存储结构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31-33页 |
1.3.2 可重构存储结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36-37页 |
第二章 数据驱动动态可重构阵列结构研究 | 第37-63页 |
2.1 数据驱动可重构阵列结构研究 | 第37-41页 |
2.1.1 数据驱动动态可重构阵列结构 | 第37-40页 |
2.1.2 数据通信网络结构研究 | 第40-41页 |
2.2 基于缓存的动态可重构阵列结构研究 | 第41-42页 |
2.3 动态自重构阵列结构研究 | 第42-47页 |
2.3.1 动态自重构阵列结构 | 第42-45页 |
2.3.2 配置下发网络结构研究 | 第45-47页 |
2.4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47-61页 |
2.4.1 数据驱动可重构阵列结构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47-52页 |
2.4.2 基于缓存的动态可重构阵列结构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52-54页 |
2.4.3 动态自重构阵列结构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54-60页 |
2.4.4 三种结构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数据驱动可重构轻核阵列处理器研究 | 第63-93页 |
3.1 可重构轻核阵列处理器结构研究 | 第63-64页 |
3.2 可重构轻核阵列处理器指令集设计 | 第64-66页 |
3.3 可重构轻核阵列处理器关键部件开发 | 第66-69页 |
3.3.1 轻核处理元 | 第66-68页 |
3.3.2 超越函数加速器 | 第68-69页 |
3.4 数据驱动邻接互连接口研究 | 第69-73页 |
3.4.1 共享寄存器接口互连结构 | 第70页 |
3.4.2 数据驱动接口互连结构 | 第70-73页 |
3.5 调整截距的分段线性逼近算法研究 | 第73-77页 |
3.5.1 正余弦函数逼近过程 | 第73-76页 |
3.5.2 对数/指数逼近过程 | 第76-77页 |
3.6 算法并行化映射及仿真验证 | 第77-89页 |
3.6.1 图像处理算法的映射 | 第78-80页 |
3.6.2 Alex Net卷积神经网络的映射 | 第80-87页 |
3.6.3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87-89页 |
3.7 性能分析 | 第89-92页 |
3.7.1 超越函数加速器误差分析 | 第89-91页 |
3.7.2 数据驱动可重构轻核阵列处理器综合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91-9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四章 可重构轻核阵列处理器分布式共享存储结构研究 | 第93-117页 |
4.1 分布式共享存储结构研究 | 第93-94页 |
4.2 分布式共享存储关键部件开发 | 第94-96页 |
4.2.1 高速交换单元 | 第95页 |
4.2.2 虚通道路由器 | 第95-96页 |
4.3 高速交换单元结构研究 | 第96-102页 |
4.3.1 全交换结构 | 第96-97页 |
4.3.2 局部优先交换结构 | 第97-101页 |
4.3.3 行列两级交换结构 | 第101-102页 |
4.4 数据通信机制研究 | 第102-103页 |
4.5 视频处理算法映射 | 第103-107页 |
4.5.2 DCT、FFT、SAD算法映射 | 第104-105页 |
4.5.3 整数运动估计、分数运动估计、去块滤波算法映射 | 第105-107页 |
4.6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107-115页 |
4.6.2 应用映射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8-109页 |
4.6.3 三种高速交换结构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109-112页 |
4.6.4 分布式共享存储结构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112-11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数据驱动动态可重构阵列自重构机制 | 第117-129页 |
5.1“软件编程”重构方法研究 | 第117-118页 |
5.2 动态自重构机制研究 | 第118-121页 |
5.2.1 基本重构架构 | 第118页 |
5.2.2 固定配置重构方法和软件编程重构方法 | 第118-120页 |
5.2.3 数据驱动和配置驱动双重驱动的自重构方法 | 第120-121页 |
5.3 性能提升分析 | 第121-122页 |
5.4 计算密集型算法映射 | 第122-125页 |
5.4.1 离散余弦反变换 | 第122-123页 |
5.4.2 运动补偿 | 第123-125页 |
5.4.3 快速傅里叶变换 | 第125页 |
5.5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125-128页 |
5.5.1 仿真结果 | 第126-127页 |
5.5.2 性能分析 | 第127-12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6.1 总结 | 第129-130页 |
6.2 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143-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