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乘龙升仙图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一)汉画像研究历史概况 | 第8-9页 |
(二)汉画像艺术中乘龙升仙图像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从汉画像乘龙升仙产生的背景谈起 | 第14-24页 |
1.1 汉画像乘龙升仙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4-15页 |
1.2 汉画像乘龙升仙产生的艺术背景 | 第15-19页 |
1.3 汉画像乘龙升仙产生的意识背景 | 第19-24页 |
1.3.1 道家思想 | 第19-20页 |
1.3.2 儒家思想 | 第20-21页 |
1.3.3 厚葬习俗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汉画像乘龙升仙背后的文化渊源 | 第24-30页 |
2.1 从乘龙升仙图像艺术看中华民族的天国信仰 | 第24-26页 |
2.2 汉画像中乘龙升仙神话与灵魂升天观念 | 第26-30页 |
第三章 汉画像乘龙升仙分区分期研究 | 第30-52页 |
3.1 河南地区汉画像乘龙升仙图像研究 | 第30-37页 |
3.1.1 河南地区乘龙升仙图像的分类 | 第30-35页 |
3.1.2 河南地区乘龙升仙图像的特征 | 第35-37页 |
3.1.3 河南地区乘龙升仙图像的分期 | 第37页 |
3.2 山东地区汉画像乘龙升仙图像研究 | 第37-42页 |
3.2.1 山东地区乘龙升仙图像的分类 | 第38-41页 |
3.2.2 山东地区乘龙升仙图像的特征 | 第41页 |
3.2.3 山东地区乘龙升仙图像的分期 | 第41-42页 |
3.3 江苏地区汉画像乘龙升仙图像研究 | 第42-44页 |
3.3.1 江苏地区乘龙升仙图像的分类 | 第42-43页 |
3.3.2 江苏地区乘龙升仙图像的特征 | 第43页 |
3.3.3 江苏地区乘龙升仙图像的分期 | 第43-44页 |
3.4 其他地区汉画像乘龙升仙图像研究 | 第44-49页 |
3.4.1 以四川为主的地区 | 第44-45页 |
3.4.2 以山西、陕西为主的地区 | 第45-47页 |
3.4.3 以浙江、安徽为主的地区 | 第47-49页 |
3.5 汉画像乘龙升仙图像类别 | 第49-52页 |
第四章 汉画像乘龙升仙图像分析 | 第52-62页 |
4.1 汉画像的美学研究 | 第52-53页 |
4.2 汉画像乘龙升仙图像艺术特点 | 第53-61页 |
4.2.1 画面构图与图形构成 | 第53-56页 |
4.2.2 图像组合与平面装饰 | 第56页 |
4.2.3 图像的技法 | 第56-59页 |
4.2.4 图像的线性美 | 第59-61页 |
4.3 汉画像乘龙升仙图像的功能及内涵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汉画像乘龙升仙图像的象征意义 | 第62-66页 |
5.1 寻求自然的庇护 | 第62-63页 |
5.2 超越生死追求灵魂的归宿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2-74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鉴定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